必修II經濟成長歷程復習綱要(特長班專用)
第七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考點掃描】
考綱內容 課標要求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 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考點概要】
考點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①內憂:內戰爆發,蘇俄經濟形勢嚴峻。②外患:資本主義國家對蘇俄武裝干涉。
(2)目的: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敵人。
(3)內容: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監督小企業。③流通:取消商品貿易。④分配:強制勞動,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不勞動者不得食”;國家統一配給生活必需品。
(4)評價:①它是在戰爭環境和經濟被破壞的條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為戰勝國內外敵人,為捍衛蘇維埃政權起了重要作用。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超過了社會政治經濟的限度,給經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2.新經濟政策(1921~1928年)
(1)實行原因:①經濟危機:戰爭結束后,經濟破敗,人民生活困苦,國家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②政治危機: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能調動工農的生產積極性,發展生產力,農民、工人、士兵強烈不滿并出現暴動。
(2)主要內容:①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②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③流通方面:允許自由貿易。
(3)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國家資本主義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成效&意義:①現實意義:恢復發展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理論意義:表明俄共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找到了一條小農占優勢的落后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考點2:“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
(2)國內相對落后的經濟文化與歷史傳統制約。
2.形成過程:
(1)工業化:1925年開始,優先發展重工業。
(2)農業集體化,取消新經濟政策。
(3)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1928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4)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
3.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特點:(1)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2)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3)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4.評價:(1)積極:在斯大林模式下,國家能夠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2)局限:斯大林模式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在經濟建設中,由于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僵化地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為日后蘇聯和東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成為后來蘇東劇變的歷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