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教學設計
(3)推恩令(郡國)
西漢王朝前期在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方式。直到漢武帝時,他軟硬兼施,實行“推恩令”,使王國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諸侯王的活動。從此,王、侯不得過問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終解決了封國問題。封國名義上雖然還存在,但已名存實亡。
問題:《削藩策》和“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處?
目的都是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問題:漢武帝的措施有何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但權力過度集中也帶來一些弊端,東漢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蕩。
(二)、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唐“藩鎮割據”與“安史之亂”(注意唐后期的藩鎮割據圖)
唐中葉以后,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朝廷命令的政治局面。唐朝的“藩鎮割據”從此開始。唐玄宗在位(712~756)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用縣的權力,在這種畸形局面之下,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就是憑借著在北方長城一線守邊,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平息后,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搜以節度使稱號。除著名的“河北三鎮”外,當時唐朝內地的許多節度使也各占一方,對抗朝廷,成為割據勢力。他們在轄區內任意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節度使的職位常常父死子繼,或由其部將承襲。這些割據勢力利用手中的兵權、財權,威脅朝廷,甚至起兵反叛。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以后。但應注意在統一的國度里分裂割據,“起也快,敗也速”。
2、五代十國
①時間(907-960)
②地理位置 五代 黃河流域相繼出現,位置大體相同。(看地圖)
③朝代更迭: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④十國 北漢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繼出現的,在四川。吳和南唐也是相繼出現的。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的必然結果。(實質)雖然這一時期,分裂割據帶來了連續的戰爭,關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對社會發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思想認識五代十國期間割據政權之間混戰不休,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局部相對安定的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的發展,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⑤周世宗改革
郭威建后周,三年后死去,養子柴榮繼位,即周世宗。當時統一的趨勢不斷加強,周世宗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軍隊的戰斗力大為提高,后周強大起來。955年開始統一事業,先占后蜀,解除顧之憂,再打南唐,奪江淮間14州,又北上奪三州,就在后周經濟、軍事順利發展時,周世宗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