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教學案
目標導航知識與能力:
了解或掌握南昌起義;八七會議;湘贛邊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南昌起義、八七會議、湘贛邊秋收起義等內容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以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黨和革命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堅持革命斗爭的偉大創舉,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創建人民軍隊、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同時,也是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來源之一。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這種創新和實踐精神以及革命先輩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緬懷和學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對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分析、比較是重點。武裝起義為黨探索中國革命新的道路,即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和理論啟示。(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是重點。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井岡山人民,開展游擊戰爭,發展紅軍武裝,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這些革命實踐,開創了土地革命時期第一個“工農武裝割據”的范例。正是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方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和井岡山根據地示范影響下,全國各地的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逐漸發展壯大。
2.難點分析: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解是難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和發展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時總結井岡山斗爭以及其它根據地的經驗教訓,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對井岡山和各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并為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課堂教學設計
師:有人用“血雨腥風”、“撥云見日”兩個短語形容1927年中國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請問,這一年,中國社會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
生:(回憶、思考回答)
師: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瘋狂屠殺迫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慘遭失敗。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建立起國民政府反動統治,全國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革命失敗后,處于白色恐怖包圍之下的中國共產黨雖然遭受極大摧殘,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奮起,決然以武裝起義的槍聲回答反動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板書本節課題)
一、工農武裝起義(“工農武裝割據”形成的背景)
1.背景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內容和補充材料,讓學生認識大革命失敗后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必須用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挽救黨、挽救革命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