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教學案
4.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師:(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 “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以理解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指導下,全國革命形勢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2)(提示學生:1929~1930年,國民黨新軍閥之間連年混戰,先后發生蔣桂、蔣馮、中原大戰等戰事,客觀上給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展以有利時機)
生:(讀圖)
師: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指導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逐漸發展。經過近三年的游擊戰爭,到1930年夏,紅軍已達10萬人;革命根據地形成了遍及十余省的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全國革命形勢,自大革命失敗以來,重新走向高漲。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1.粉碎國民黨三次“圍剿”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有關內容)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使敵大為震駭。中原大戰蔣介石獲勝,反動營壘暫時穩定,蔣遂調轉兵力,組織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大規!皣恕,“圍剿”重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革命根據地進一步發展,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全國最大的“工農武裝割據”地區。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1頁有關內容,包括圖片。要求學生:①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有利時機;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其它革命根據地反“圍剿”的勝利。②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概況。③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性質和建立的歷史意義)
生:(按教師要求學習)
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革命根據地軍民建立的全國性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它的性質是工農革命政權。它的成立,表明中國境內已經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政權,即紅色政權同國民黨政權的對峙。這對于推動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四、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1.土地革命的開展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和補充材料,并進行研究性學習)
a.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實行土地革命?
b.毛澤東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為什么要對同樣是從事封建剝削的富農實行有別于消滅地主階級的“限制”政策?
c.土地革命的歷史作用。
補充材料四:
1930年江西興國永豐圩土地情況調查
階級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農 6 80
中農 20 15
貧農 60 5
雇農、手工業者、小商 13 0
補充材料五:
中國的富農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貸,對于雇農的剝削也很殘酷,帶有半封建性。但富農一般都自己參加勞動,在這點上它又是農民的一部分。富農的生產在一定時期還是有益的。富農一般地在農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可能參加一分力量,在反對地主的土地革命斗爭中也可能保持中立。
——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
師:(對學生的認識作簡短小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占有很少的土地或不占有土地,這是極不合理的。因此,要徹底鏟除地主階級賴以生存的封建土地制度,就必須實行土地革命。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務,也是黨的中心任務。從八七會議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重視土地革命問題,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中心內容也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廣大農民獲得土地,使他們在政治、經濟上都獲得解放。只有這樣,才能動員他們積極投身革命戰爭,保衛根據地,擁護共產黨;只有在經濟上得到翻身,才能煥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為鞏固根據地,支援革命戰爭,提供更多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