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導學案
6.4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教案
一. 本周教學內容:
第四章,第二節: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二. 重點、難點
重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難點: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影響
【課堂教學】
第二節 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本節內容:第一,二戰后至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變化。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個發展、放緩、衰退、“滯脹”、復蘇、繁榮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曲折過程。第二,二戰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歐經濟經過了恢復、發展、繁榮和區域經濟聯合的發展歷程。其中,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其迅速。第三,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第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既有緩和又有矛盾,社會危機難以消除,德日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幽靈仍在徘徊。
(一)美國
1. 戰后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美國憑借巨大的經濟優勢,在大戰后期開始謀求世界經濟霸權的地位,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掌握了國際金融的控制權;通過《關貿總協定》的貿易原則為美國商品輸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過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受援國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商品的輸出市場。隨著市場的擴大,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日益深入,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空前緊密,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美國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第三,科技革命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這場新技術革命不僅使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而且使資本主義傳統的產業部門得到改造而煥發生機,使一大批新的工業部門應運而生,如:原子能的運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明應用等。
第四,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不斷調整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礎工業和公用事業中推行國有化政策;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保障社會的安定。一戰后的政府的宏觀管理,發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組織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不能把它理解為由國家來進行壟斷的資本主義,而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在經濟領域聯合或融合。
2.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戰后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戰后“馬歇爾計劃”實施和西歐國家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使西歐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歐洲共同體和七國自由貿易區等組織形式的出現,增強了西歐貿易的競爭力,隨著西歐、日本與美國貿易競爭的不斷加強,西歐和日本想改變與美國的從屬關系,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這樣在激烈的競爭中,力量的對比變化朝著有利于西歐和日本,而不利于美國的方向發展。
第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解體的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依賴于美援和扶植的法國、西德、日本等國,經濟發展速度均高于美國,西歐和日本的商品大量涌人美國,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二是戰后美國在經濟上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軍事上的擴張政策,使財政赤字逐年擴大,美元貶值,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