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導學案
第三,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貿易,加快資本輸出,巨額出口貿易和資本輸出的利潤,一部分被投入到生產領域,另一部分作為外匯儲備,使日本的國際支付能力不斷加強,提高了國際競爭能力。
第四,利用戰后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大力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到60年代末, 日本已淘汰了40%的傳統工業產品,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五,重視教育,加快培養人才。由于日本重視教育,使日本國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并為日本科技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條件。
第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特需訂貨以及美國的援助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以上諸多經濟發展因素,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號經濟大國,80年代后,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2. 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戰后至70年代初,日本一直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務中幾乎沒有發言權。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開始界人國際事務。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后,西方國家面臨嚴重的石油危機,日本支持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領土,從中受益很大,因此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過程是漸進的,但目標明確,部署全面。1978年,大平正芳組閣,提出“環太平洋連帶構想”和“綜合安全保障戰略”。此后的日本內閣不斷增加防衛預算費,極力爭取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在日美關系中,極力爭取自主性,并逐步發展成同盟關系,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伙伴。發展同西方大國的關系,并成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出席者。此外,日本還謀求成為聯合國第六大常任理事國,以實現政治大國的目標。90年代以來,隨著軍費的逐年增加,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下,常常向海外派遣軍隊。日本軍事力量的膨脹,引起亞洲各國人民的高度警惕。
(四)矛盾與問題
1. 社會矛盾的緩和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汲取歷史教訓,不同程度地推行社會福利政策。它緩和社會矛盾、促進政治安定、鞏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2. 階級矛盾的存在
矛盾存在的原因:二戰結束后,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雖有較大的提高,而資本家獲得的利潤空前提高,工人的收益與勞動生產率嚴重脫節,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加大,階級不滿情緒增長。具體表現是:
第一:工人罷工。
第二:美國推行反共、反民主的反動政策。
隨著1949年蘇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和新中國的成立,美國統治集團極為恐懼,他們大肆渲染“共產主義的威脅”,麥卡錫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籠的,麥卡錫煽動反共,到處捕風捉影,任意指控,制造白色恐怖,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動,被稱為“麥卡錫主義”。此后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統治多年,麥卡錫主義作為美國政治生活中極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載人美國史冊。
3. 社會危機的加深
戰后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主要表現是:
第一,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空前高漲。富裕社會中的貧困,成為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不滿的一個重要根源。
第二,美國內部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戰后美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富裕中的貧困、無家可歸者、毒品泛濫、賭博、q###j與兇殺、青少年犯罪、同性戀和艾滋病,成為美國社會十分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