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導學案
第三,政府扶持工業的政策。德國原有經濟基礎較好,雖然固定資產遭到戰爭破壞,但企業布局、人員素質等方面仍有巨大潛力,尤其是勞動者素質方面保持著較高的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馬歇爾計劃援德資金得到了合理運用,促使德國能盡快完成經濟模式轉軌,對發展起了穩定和促進作用。
第四,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確保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西占區當局實行管制經濟和民主化改革。支持德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實施改革,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機制,建立正常運轉的貨幣秩序;取消配給制,放開價格;進行減稅改革,刺激生產和投資;外交政策堅持同西方國家聯盟。這些措施都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第五,注意發展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
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能夠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并能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對二戰后德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推進作用。
3. 歐洲共同體
二戰后,盡管西歐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的經濟滲透、政治控制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重新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西歐的聯合從經濟領域開始,1957年3月,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六國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總稱《羅馬條約》。 1965年4月,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并,統稱為“歐共體”。1967年7月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歐共體的建立,擴展了歐共體內部商品勞務和資本市場,加強了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的競爭力。隨著力量的增強,歐共體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戰結束后,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其實力在帝國主義陣營中居絕對優勢地位,但是60年代,西歐、日本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領域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并開始出現擺脫美國控制和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使帝國主義陣營發生分化。歐共體的建立、法國戴高樂主義的提出、聯邦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出籠,以及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就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幾個突出表現。經濟上的激烈競爭使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政治上的激烈競爭,表現出西歐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強和外交上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馬首是瞻。
總之,西歐的發展和日本的崛起,對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嚴重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蘇兩極世界格局受到重大沖擊,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三)日本
1. 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戰后日本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局部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第二,政府利用戰后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費用小的有利條件,得以把財力、物力、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