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替時期的文學、藝術和史學
生:(思考并作答)
師:很好,正因為他用詩歌記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出色揭示了民族矛盾,表達了反帝國的激情,所以他的詩被稱作史詩。
3.譴責小說
師:請大家閱讀課文第146頁有關內容,概括譴責小說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譴責小說的主要特色。(教師可適當補充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有關材料,最好課前發給學生,以便學生從中分析特色)
生:(閱讀課文后作答)
師:譴責小說空前廣泛地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較充分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活的寫照。清末,西方名著開始翻譯成中文。課文第146頁介紹了著名的翻譯家林紓。(請一位同學朗讀)
生:(朗讀課文)
師:晚清的藝術也有所創新,最突出的是新劇種和新畫派的形成。
三、京劇的形成和著名畫派
1.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46頁相關內容,歸納京劇形成、發展的線索。強調乾隆年間,道光年間,同治和光緒年間三個階段。)
生:(閱讀、歸納)
師:晚清最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程長庚和譚鑫培。(結合課文第146頁小字及有關材料介紹程、譚的有關資料。如有條件,可放有關唱腔的錄音,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甲午戰后,許多京劇更突出體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如《桃花扇》。(可簡單介紹《桃花扇》劇情)
2.上海畫派和嶺南畫派
師:隨著對外開埠通商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上海和廣州成為繁華的大城市。許多畫家到這兩地賣藝謀生,逐漸形成了上海畫派和嶺南畫派,給中國美術界帶來了重大變化。上海畫派的代表人物是任伯年、吳昌碩。(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47頁有關小字及繪畫,領略上海畫派潑辣、豪放、活潑、新鮮的風格,感受畫家作品中蘊含的對國家、民族的關切之情)
生:(閱讀、欣賞、討論)
師: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是高劍父。在藝術創作上,他大膽吸收西洋畫、日本畫精華,改變了中國傳統畫主要用線條表現對象的畫法,側重用水彩或水墨渲染來描繪形象,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師:請大家回顧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歸納史學、文學、藝術的共同特點)
生:(思考、討論)
師:我來把大家講的歸納一下,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愛國、創新同時又新舊交替。當然,新是發展的主流。那么,出現這些特點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思考后作答)
師:這正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著名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愛國、創新、新舊交替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也傳入了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在中西文化的沖突中進行了艱難而有益的探索,從而推陳出新,使古老的中國文化在揚棄中獲得了發展。(課后作業:布置學生以表格形式歸納本課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