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
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在不斷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國實現憲政民主為畢生追求目標,為此,他們前仆后繼,犧牲奮斗。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為什么要選擇憲政?選擇者又是如何理解憲政的?最終都走向什么結果?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請同學們認真瀏覽學習網站,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百年中國民主憲政史的屈辱與光榮、苦難與奮爭。
·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合作探究“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參與維新變化,后被捕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臨刑有絕命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后,譚嗣同萬分憂憤,壓抑不住心頭的怒火,他寫下血淚的詩行:
有感(1896年)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請思考:
1、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從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到學習西方政治文明的轉變?王韜、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樣理解西方政體的?他們覺得中國適合何種政體?為什么?
2、維新派前后兩種主張有什么不同?這是政治上的“倒退”嗎?康有為為什么這樣做?
3、小組討論:
當時維新派上書光緒皇帝,光緒曾下定決心改革,但最后還是失敗了,其中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車上書前就死了,或康有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張維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嗎?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清政府怎樣走憲政之路?”
“戊戌變法”失敗后僅僅兩年,即19xx年初,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內外危機,兩年前血腥鎮壓“百日維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時,朝野掀起了一場“立憲運動”。
19xx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19xx年載澤上密折說立憲有三大好處,堅定清政府立憲信心;
19xx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借立憲之名行集權之實。
19xx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皇權至上。
19xx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為總理大臣的“皇族內閣”。“預備立憲”的騙局徹底敗露。
請思考:
1、清政府是怎樣理解憲政的?(時間5分鐘,要求同學們馬上寫在作業本上,50字內概括。)
2、《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你怎樣評價它?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民國初年的憲政之路及其結局”
19xx年10月10日,隨著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延續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滅亡,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終結。
請思考:
1、《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何異同?
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孫中山襟懷豁達,是容易相處的,天真的黃克強也好對付,頂難駕馭的,只有一個宋教仁……以暴動手段來搶奪政權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來爭取政權,卻厲害得多了。”
——袁世凱對楊度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