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
材料2:
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得以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給袁世凱發的電文
材料3:
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孫中山為宋教仁題的挽聯
請回答:
(1)袁世凱為什么要刺殺宋教仁?
(2)宋教仁在當時是一個重要人物,若他未被刺死,中國的局面能否發生扭轉?
· 問題解讀
探究1:為什么會發生從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到學習西方政治文明的轉變?這些思想家是怎樣理解西方政體的?他們覺得中國適合哪種政體?為什么?
參考:(1)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失敗,中國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堅炮利,于是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隨著對西方的了解、認識越來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進一步深化,開始認識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進,轉而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他們認為西方政體萬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體,無敵國外患之辱。
(3)中國適合實行君民共主的政體。
(4)他們認為君主制權力過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權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權力才是上下平衡的。所以說這種政體最適合解決中國當時內有君主專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狀況。
探究2:維新派前后兩種主張有什么不同?這是政治上的“倒退”嗎?康有為為什么這樣做?
參考:(1)前者主張興民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2)后者主張有所緩和,主張“以君權變法”,實行開明君主制。
(3)可以說是。
(4)他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換取光緒帝支持變法。
探究3:當時維新派上書光緒皇帝,光緒曾下定決心改革,但最后還是放棄了,其中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車上書前就死了,或康有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張維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嗎?
參考:
可能成功:
(1)光緒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緒有可能掌權,并且大力推廣改革思想,拓寬改革隊伍。
(2)維新變法主張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敗無能,無力執政,假若成立議會等機關執政,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減小改革者與清政府之間的矛盾。
可能失敗:
(1)外國列強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強對中國的控制,阻撓維新派改革進行,或打著幫忙的名義派人在清政府中當官,掌握國家大權。
(2)孫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現,支持三權分立等更先進的理論,將推翻或更新維新派的理論。
(3)光緒皇帝無法掌權,權利被反對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無法順利進行。
探究4:清政府是怎樣理解憲政的?請以50個字加以概括
參考:中國規制未備,民智未開,先行預備立憲,然后根據進步的遲速,再確定立憲。預備立憲 應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