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教案
探究5:怎樣評價清政府的立憲舉措?
參考:(1)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愿望,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劇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統治,還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
探究6:民國時期的憲政與清政府的憲政有什么不同?
參考:(1)民國時期的憲政是在中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2)清政府的憲政并非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借憲政之名,遏止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探究7:比較《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異同
參考:異:(1)從目的上看,《欽定憲法大綱》在于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于限制即將掌權的袁世凱。(2)從內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專權,為其制造法律依據。后者主要是強調主權在民,實行內閣制和三權分立的國家組織原則,以保證民主的實行。
同:從實施的結果來看,兩者均沒有很好地實行,沒有發揮其作用。
探究8:《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約法》(“新約法”)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參考: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專制,后者以總統制否定責任內閣制;前者以三權分立為原則建構國家組織,后者是為獨裁提供法律依據。
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體,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憲政。行內閣制目的在于將大總統袁世凱置于虛尊地位,將之納入資產階級的政治體系!耙蛉肆⒎,蓋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薄芭R時約法在不同的情況下拋棄總統制而采取內閣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
袁世凱試圖通過獨裁政治而確立個人權威,于是一步步破壞民主共和政體,制定《新約法》,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的工具。
探究9:袁世凱為什么要刺殺宋教仁?
參考:因為宋教仁是要實踐憲政中的權力制衡原則。競選成功則組閣,競選失敗也要監督政府,他把憲政訴諸實踐,令企圖專政獨裁的袁世凱生畏。
探究10:宋教仁在當時是一個重要人物,若他當時沒被人殺死,中國的局面會否發生扭轉?
參考:宋教仁被殺是中國民主化步履艱難,充滿痛苦,血腥的開端。他已成為一種民主的象征,一個標志。在某種意義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國近代以來對民主,人權為核心的人類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國人民爭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標志,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哀思。
假如宋教仁沒有被殺,中國的民主整體可能會較早實現,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會強大一些。因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頑強,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堅定。但是,他的責任內閣制的主張和孫中山的有分歧,當時也沒多少人贊同,他未必能扭轉中國的局面。
· 在線討論
孫中山總統府辦公樓
主題討論:
近代歷史上,要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條件?中國當時是否具備這些條件?為什么?
· 拓展資源
· 在線測試
· 教學小結
中國人學習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諸實踐,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