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古代的經濟政策教學案
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
c.百姓皆重商輕農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
2.(•浙江文綜18)明代沉船“南澳一號”發掘引起社會關注,學生以此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的一條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對該史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
a.明代沒有民間的海外貿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義政策
c.明政府曾有條件地允許海外貿易 d.明政府從此廢除“海禁”政策
3. (xx年全國i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戶將收獲的好米換取銀錢自用,劣質米交租,豐收之年也聲稱歉收,拖欠地租“漸以成風”,官府勒令田主完糧納稅,“于是稱貸(借高利貸)完官而田主病”。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業的發展沖擊農業 b. 佃戶人身依附關系弱化
c.佃戶與地主矛盾激化 d. 國家稅收政策發生變化
4.(xx年海南卷,2)西漢“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文帝時,“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百姓“皆背本趨末”。晁錯稱這種現象是“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這表明漢初( )
a.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恢復 b.商業畸形發展造成了農民的貧困
c.官商勾結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農抑商政策背離了農民的意愿
5.(•長春二模)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 )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6.(•濰坊階段測試)《九章算術》中的《均輸章》第27題:“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這則材料反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