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15課《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身邊的交通、通訊工具的發(fā)展變化感受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歸納各個時期交通和通訊工具變化的特征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各種交通方式的優(yōu)缺點。
二、過程與方法:
搜集有關宜萬鐵路與宜萬高速公路的相關資料,從資料中生成相應的問題并盡力加以解決。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形成歷史觀和歷史態(tài)度;放開學生思維的翅膀,讓他們盡情遨游。
【教學重點】 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fā)展變化
【教學難點】 交通工具發(fā)展的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導入新課: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相傳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huán)喜食嶺南的荔枝,由于嶺南離當時唐都長安路途遙遠,唐玄宗為了防止荔枝在長途運輸中變味,于是命令每年飛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馬死無數(shù)而荔枝原味不變。這個故事說明古代長途運送新鮮果品實在太難了,不過,這類事情放到現(xiàn)在就不難了。現(xiàn)在,嶺南的荔枝從樹上摘下來用不了6個小時就可以擺上西安超市的貨架了。古今對比,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講述新課內容:
【合作探究】中國古代交通的地域特點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8第一段和“歷史縱橫”,然后歸納我國古代交通的地域特點.
南方舟楫,北方馬車;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一)鐵路交通和機車制造
1.晚清的鐵路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修筑吳淞口到上海的滬淞鐵路;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
(2)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莊鐵路──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wǎng)的基本格局
2.民國以后,進展緩慢;
3.新中國建立后
(1)在“一五”期間建成了陜西寶雞到四川成都的鐵路。 “二五”期間又建成了甘肅蘭州到新疆烏魯木齊的鐵路,我國人民可以乘坐火車由西北、西南到內地了。
(2)到期末,京九鐵路全線通車。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xx年7月1日青藏鐵路徹底竣工并通車。
青藏鐵路從西寧至拉薩全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鐵路。中國鐵路建設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tài)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新精神。
(4)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在鐵路的延伸,而且還表現(xiàn)在火車機車和火車運行速度;疖嚈C車的變化較大,我國現(xiàn)在基本告別了蒸汽機車,普遍使用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高速列車和磁懸浮列車已經(jīng)嶄露頭角。xx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正式付諸實施,主要干線開始“時速200公里”的高速運行,中國鐵路開啟“追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