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
第13課 交通 [教學目標]1.知道最基本的交通設施、陸路交通的發展、水路交通的發展、交通工具的發展、飛機的出現促使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形成;理解交通是在人類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知道古代國家通過發展交通網加強地區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理解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礎;其他生產力的提高促使交通能力增強。
2.通過對交通設施與交通工具的發展史的回顧與討論,進一步掌握運用文明史理論框架理解文明現象的方法。
3.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人類是如何從孤立的狀態走向交往、融合,而文明之間的一切往來都伴隨著交通的發展,人類的活力與激情在交通史中首先被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歷史更深層的感悟。
[重點與難點]
重點:交通設施與交通工具的發展。
難點:交通與文明的交流及發展。
說明:
1.交通可以分為交通設施與交通工具,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內容。交通設施與交通工具首先是在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交通的發展意味著人類活動范圍的發展,這是本課的重點。
2.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礎,交通的能力意味著文明交流能夠達到的程度,在原始社會中,人類活動半徑不過幾十千米,部落與部落之間也因此而難以產生較多的聯系;當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國家開始廣泛地修筑道路,形成陸路交通網,將廣大的地區通過交通設施連接起來,促使原來被自然分隔開來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比較密切的聯系;工業革命之后,蒸汽動力與燃油動力的廣泛應用使得交通能力得到了飛躍,全球因此而被聯結為一個整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激烈的融合與沖突開始出現;當代交通追求更快的速度與更便捷的方式,從而大大地加快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交通與文明交流及發展的關系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2.交通與文明。 3.交通對文明的反作用 4.給出板書,歸納小結。
[資料附錄]
材料一:交通與自然!炭茣68頁。
材料二:工業革命后的交通!炭茣66頁、68頁。
材料三:國家與交通!炭茣65頁小字部分。
材料四:
(1)原始社會落后的交通面貌極大的限制了人類的活動范圍,生活在不同地區間的人類很難產生交流。
(2)國家主持的大規模交通設施建設將國家的不同地區聯結為一個整體,為原先被地理環境分隔開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便利條件,并為文明之間的交流提供了物質上的準備。
(3)工業革命之后逐步出現了立體交通網,全球化的浪潮洶涌而至,文明之間的交流日趨緊密。
(4)當代社會中日益發達的城市交通網加快了城市的生活、工作節奏,城市文化日益顯現出來,但是便捷的交通方式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人口密集化以外的可能:越來越多的人口可以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生活在郊區但工作在市區,城市開始獲得另一種發展道路。
[板書設計] 交通設施 交通工具(或方式) 影響與作用
原始時代(受自然限制) 道路、索橋、梁橋 徒步行走 活動范圍小,但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國家產生后的古代時期(并且受歷史文化的影響) 陸路交通網、拱橋 車、船、轎等利用畜力、自然力、人力的交通工具 活動范圍在各國內發展起來,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因此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