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課程標準】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課標解讀】
應該掌握近代中國鐵路運輸、航運、航空、郵政、無線電通訊成就。認識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社會生活,并對人類的政治、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考試大綱】
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知識梳理】
一、交通工具的發展
(一)陸運:鐵路是交通運輸建設的重點
1.19世紀后半期產生
(1)原因:
①優點: , , 而便于國計民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
②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③向西方學習的結果。
(2)概況:
①1876年,英國商人建造了上海至吳淞的客運鐵路。
②1881年,中國人自建第一條鐵路— 至 的鐵路通車。
③1888年,宮廷專用鐵路—“ ”建成。
2.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發展
(1)原因:
①甲午戰后,列強激烈爭奪在華鐵路的 權。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放棄自主修路的權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清朝官員改變觀念,認識到修路的重要性。
②修路成為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強烈愿望。
(2)概況:19xx年,中國工程師 設計施工的 建成通車,成為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
3.20世紀以來發展緩慢
(1)20世紀以來發展緩慢的原因:
①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動蕩,社會經濟凋敝,鐵路建設無法走上正軌。
③根本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2)概況:19xx年,全國鐵路總里程達4800千米,但其中 是由外國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鐵路僅 千米。民國以后,各條商路修筑權收歸國有,但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
(二)水運
1.誕生:1872年,近代第一家輪船航運公司 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2.發展:19xx年前后, 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始終在列強的聯手壓價、競爭排擠中艱難求生。
3.特點:發展緩慢
(三)航空:
1.起步:中國航空事業起步于 年。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設“ ”,先后擬訂以北京為中心的五大民航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