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一 課前系統:1.教學內容分析:
社會生活指人們在不同歷史階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定歷史階段政治、經濟及人們的觀念形態變化的反映。陳旭麓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東來使中國社會蹣跚地走入了近代,走這條路不是中國民族選擇的結果,而是外國影響造成的。于是而有種種變態”。在歐風美雨的作用下,交通與通訊在艱難曲折中發展。這種變化是緩慢的,但足以說明當時的社會還是有所進步的。本課應側重于評價學生能否舉例說明近代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能否從變化中感受到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趨勢;能否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些變化。
2.學情調查:
交通與通訊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問卷的形式得知,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課本的具體知識就交給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引導著學生概括。
3.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掌握近代中國鐵路、航運、航空及郵政事業的發展過程。
(2)能力目標: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逐步認識到中國近代化之路充滿荊棘,試著分析其原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中國近代同古代或現代交通與通訊的差異,從而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用唯物主義歷史、辨證觀點全面分析問題,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對近代交通通訊的變化做一個正確的結論。通過學習,使學生逐步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二 課堂系統:
1.導入設計:
用圖畫展示古代、現代交通與通訊,給學生視覺形成強烈沖擊。引出近代交通與通訊,從而引入主題。
2.教學過程設計:
師:先指導學生結合圖片閱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開明人士、在北京讀書的學生、黃包車夫等),并用動作、表情或語言反映對這種交通或通訊工具的態度。
生:(表演)。
師:接著讓其他同學逐一點評。[提示學生從社會制度、教育制度、經濟原因等方面分析鐵路發展緩慢的原因]
師:交通變化不止鐵路,還包括輪船航運、航空。我們接著來看輪船航運,請同學們概括近代中國輪船航運的變化。
生:(回答)。
師:(總結)。但由于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火輪船與羊皮筏子并存,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師:我們來看知識之窗,中國舊式水運的命運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回答)。
師:(歸納)。中國舊式水運由一度繁榮到衰落,充分說明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經濟的破壞。但從另一方面說,帝國主義在侵略的同時又促進了近代水運的發展。沒有巨痛不會有嬗變。
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近代航空事業是如何發展的?
生:(回答)。
師:(歸納)。用“鴻雁傳書”的典故引出古代驛傳,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難,與現代通信技術的發達作比較,引出近代郵政電訊事業的發展概況。
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