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b.中國鐵路建設起步早,但發展緩慢
c.我國航空事業起步于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
d.中國自辦電報的時間早于自辦郵政的時間
18. 近代交通的發展與變化給中國社會造成的主要影響有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觀念③使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大大加強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交通運輸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 下列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a.1872年,李三乘火車從吳淞到上海做生意
b.1865年,留美學生給家人發來電報報平安
c.1930年,陳紅家里安裝了程控電話
d.1896年,王五從上海乘輪船招商局的船回重慶
20.下列不屬于通訊工具變遷和電訊事業發展影響的是
a.信息傳遞快捷簡便 b.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
c.阻礙了人們的感情交流 d.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鐵路是工業化的一個縮影,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材料一 1880年劉銘傳奏請修鐵路,劉錫鴻等眾多官員紛紛反對,理由是修建鐵路“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鐵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火車飛行,“路稍不平,則或激輪而全車皆碎”;仿西洋造火車,借英、法等國金錢,無由歸還,“諸強鄰遂相陵逼,幾至亡國”。清政府認為“鐵路斷不宜開”的觀點不無道路,遂擱置修路倡議。
材料二
材料三 緣鐵路收歸國有,朝廷定為政策,初川民并無異議,嗣見借款合同失敗,關系國家存亡,名為國有,實為外人所有。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材料四 甲午戰后中國鐵路事業的格局為之一變!19xx年,中國共建鐵路8200公里,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修筑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200公里,占總里程的14%。
材料五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一如他們所有的經濟擴張活動,“完全是被極卑鄙的利益驅使。”(馬克思語)俄國外交大臣維特揭示列強爭奪路權的奧秘說:“歐洲列強十分清楚,在中國保障經濟勢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將鐵路建筑權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積明著《最初的紀元》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你認為清統治者當時反對修建鐵路說明了什么?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