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2.發展:1918年后的xx年,航空事業獲得較快發展。解放前夕,中國航空公司共擁有70架飛機,航線總里程近8萬千米。
二、通訊工具的變遷
(一)郵政:
1.晚清時期:
(1)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設立“ ”,專門處理各國在華郵政業務。
(2)1896年, 宣告成立。
(3)預備立憲時期,清政府設立 ,郵傳正式脫離海關。
2.民國時期:
(1)19xx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 。
(2)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 ,簽訂一系列相關國際郵政條約。
(3)數年后,外國在華開辦的“客郵”一律被撤銷。
(二)電訊:
1.開端:1877年,福建巡撫在 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短短數年,電報線遍及各省,民用電報事業也普遍開展。
2.特點:進程曲折。
3.民國時期:戰亂頻仍,電報電訊事業發展緩慢,30年代情況發生變化。
三、意義
1.經濟和觀念: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 和 。
還一定程度的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 更為迅速,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知識拓展】
1.分析近代以來鐵路事業的發展和鐵路的分布
一是建國前,發展緩慢,大多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二是建國后,發展迅速,并且向內地發展。
三是火車機車不斷改進,車速進一步提高。
結論:只有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才能實現交通的迅速發展,鐵路的長度是衡量國家強大的重要標志。
2. 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成因及影響
(1)特點:
①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②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
③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
②列強為了擴大在華的經濟利益,加強對中國的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始終憑借強大的經濟勢力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
③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
(3)影響:
①積極方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②消極方面:有利于外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走進高考】
例1.(上海歷史)1940年12月30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次正式播音。當天可能播出的新聞是
a.百團大戰的最新戰況 b.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