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說課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說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復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游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游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游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布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說教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游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匯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匯報并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