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說課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并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為什么?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游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游線路。通過自主選擇旅游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并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現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