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交通
工業革命之后的近、現代時期(可見生產力對交通的推動) 鐵路、公路 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能源動力交通工具 活動范圍遍及全球、人類在沖突與融合中加深了文明之間的交往
當代 高速公路、城市軌道、海陸空立體交通網 (學生列舉,不限內容,可包括磁懸浮列車等) 節奏更快、交往程度更深
[訓練設計]
閱讀以下材料,并運用文明史的觀點回答問題:
材料一:清末英國商人私自在吳淞修筑鐵路,后被清政府發現而拆毀,但在被拆除前的一年中,火車載客達16萬人次。
材料二:孫中山非常重視革命后中國鐵路的建設,曾對袁世凱說:愿君練十萬強兵,孫文筑十萬公里鐵路,共致中國富強。
問題:
1.請用文明史觀點解釋吳淞鐵路這一歷史現象。
交通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當進步的交通工具與設施出現的時候,即使受到各種力量的反對,仍然會受到人民的歡迎。
2.聯系材料一、二,解釋為何孫中山將“練十萬強兵”與“筑十萬公里鐵路”相提并論?
交通是加強國家內部聯系,促進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孫中山將“練十萬強兵”與“修筑十萬公里鐵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教學反思]
《交通》這一課與前兩課情況頗有不同。因為已有兩次實踐的經驗,學生完全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自行組織、準備并進行大部分內容的討論。
但是交通與社會生活中的服飾、飲食、居住在文明史解釋框架下有著比較明顯的特點:交通本身對于文明史要素中的文明交流有著尤其直接而且重大的影響,并且交通通過對文明交流的影響也影響了文明的其他要素,這一點在本課中應當著重討論。
大部分學生在準備文明交流與交通這一主題時會注意到不僅僅是文明交流影響交通,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交通會對文明交流產生作用。
即使學生之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也不妨礙本課討論的進行。學生可結合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來進行簡單的判斷并得出結論。如果學生表現出學習困難,可采用如下的引導式提問,例如:
如果上海沒有地鐵,沒有高架,如果從昆山到外灘只需要40分鐘而且不會出現交通堵塞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一般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反映積極而踴躍,能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