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史學
第21課 史學
[教學目標]
1.了解史學的起源、傳統歷史著作的編撰體例;知道希羅多德、司馬光以及布羅代爾的歷史地位與貢獻;了解《歷史》、《資治通鑒》、年鑒學派史學研究的概況與各自的特點。
2.通過考察三位史學家的治史歷程片斷,引導學生理解他們編撰、研究歷史的特點,進而感受其治史精神與態度。通過比較傳統史學與新史學在研究領域、方法、基本理念上的不同,認識新史學,特別是年鑒派史學的歷史貢獻。
3.師生共同探討史學的起源、三位史學家與他們的著作及史學流派,感受人類保存、編撰、研究歷史的目的:記錄人類的文明、智慧、教訓與經驗,照亮人類走過的印跡,指點人類前行的方向;同時,通過了解史學家們編撰歷史的艱難歷程,感悟其中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求真的態度以及偉大的智慧。
[重點與難點]
重點:希羅多德、司馬光的治史精神。
難點:傳統史學與新史學的特點差別。
說明:
1.希羅多德被稱為“歷史之父”,所撰《歷史》一書取材廣泛、史料充實,涉及希臘以外的歷史,書中種族偏見較少,重視東方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該書敘事生動形象,寫人栩栩如生,文章流暢可頌而有韻致,且開創歷史敘述體這一敘史體例;司馬光與助手們歷時19年嚴謹而章法分明的修撰《資治通鑒》,這種嚴謹的修撰精神難能可貴,《資治通鑒》成為中國歷史上編年體史書的巔峰之作,司馬光撰書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史官文化的傳統,故為本課重點。
2.從剖析新史學的代表——年鑒學派入手,通過布羅代爾的三個時段論的講授,比較傳統史學與新史學特點的差別及其社會背景,對于中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它依靠人的記憶、文字的記載和實物的遺存傳承后代。引起學生思考:最早的歷史是如何世代相傳的?(聯系文明產生前的社會生產實際)
(1)口耳相傳。
這些內容往往是一些給當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現象,往往出現在以后的神話故事中,比如自然災害。(見材料一)
(2)結繩記事、刻木記事。
口耳相傳難以保證信息的完整和準確,原因是敘述者的表達能力、聽眾的記憶和復述能力都會影響傳播的效率。古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遇到他們認為對于本部落、本民族、本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會依靠一些簡單的輔助手段進行記憶,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史料可以說明:如《莊子》中說:“民結繩而用之。”《周易正義》中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刻木記事歷史上有很生動的記載。(見材料二)
(3)繪畫記事。
與口耳相傳相比,繪畫記事更進步了,嚴格地說,符號與圖畫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不同的是,符號盡管形式簡單,卻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而圖畫可以相當復雜,卻很直觀。國內外許多考古都發現了先民用天然的礦物或植物性顏料畫在巖石上的壁畫。這些壁畫傳遞了某種信息,包括打獵以及宗教等方面。
在分析上述問題時,應該提請學生注意結繩、刻木、繪畫記事都是人類在發明文字之前尋求用符號記載歷史的嘗試。
2.講授傳統史學編撰體例及其個案。
(1)歷史的概念。
文字出現后,人類開始使用這種成熟的符號記載過去的事情,研究人類過往的物質、精神文明,“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紀錄。而對于歷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歷史學,簡稱史學,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科學,它不僅包括歷史本身,還應該包括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及總結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