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復習歷史知識要點必修2第一單元
②治理黃河:長期以來,黃河一直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黃河是否安瀾,成為影響封建國家財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漢代起,政府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治河工程。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千載無患。
2.邊疆及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
古代農民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因地制宜,興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區的坎兒井就是其中的代表(西漢時)。
(二)水利建設的經驗總結
中國古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有著精湛的農學知識理論。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古代的農學著作總數約370多種,其中包含了大量關于水利建設的內容。明代的潘季馴《河防一覽圖卷》記載了治河的經驗,對后世影響很大;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介紹了泰西水法。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的因素:①生產工具的改良和進步;②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經驗的積累;③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工具的發明。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一)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組織的方式的突出特點是“千耦其耘”。
(二)春秋以后:自耕農經濟產生并不斷發展。
1.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私有土地的出現。
2.主要經營模式:
自耕農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并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模式也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3.對自耕農經濟的一般認識
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是自耕農破產的原因之一。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自耕農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較安定,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但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自然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自耕農的因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