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第18課五四愛國運動教學設計
[過渡]:此外,早在運動前的19xx年,中國發生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同學們還記得它是由誰首先發起,提出什么樣的口號?
[提示]:陳獨秀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標志著運動的開始。運動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這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知識分子,是民主和科學觀念深入人心,從而為五四運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4、思想基礎:
以上我們分析了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局勢,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的社會情況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此時中國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逐漸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點火星,就能燃燒起來。這時這點火星出現了,這就是----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
5.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加入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作戰,派出了20萬華工在戰爭中擔負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務。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中國也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當時中國各界對和會寄予了極大的希望——期待勝利能改善中國卑微的國際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顧維鈞等五人的代表團參加會議。在會上,提出了一些正義的要求如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但是主宰會議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強國不僅拒絕了中國代表正義的要求,而且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了日本。
巴黎和會徹底暴露了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也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先進的知識分子認清了這個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命運。
[過渡]:同學們試想,中國作為戰勝國,期待在巴黎和會上能夠“公理戰勝強權”,結果卻變成了“強權即公理”的現實,中國人能不憤怒么?
巴黎和會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幻想,中國4萬萬同胞在1919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盡頭,帝國主義沒有料到,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的較大發展和新文化運動洗禮后的中國,已不再是八國聯軍侵華瓜分時的中國了。中國人民已不甘心接受這個失敗,于是,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
隨著攝像機的鏡頭一起去感受一下五四學生的激情吧。
二、走進五四
1、經過:在斗爭中,學生提出了什么樣的口號?運動的中心、斗爭的主力和主要形式發生了什么樣變化?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中心:北京——上海 (全國地域范圍擴大)
主力:學生——工人(工人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參加,群眾性愛國運動)
形式:游行示威—— “三罷”斗爭(斗爭日益深入)
《山東•青島》一畫,把日本帝國主義繪成標有“太陽”標記的惡魔骷髏,它口中銜著“山東”、“青島”,企圖往下吞,而中國“國民”正用繩索套著“山東”、“青島”奮力往外拉,不讓日本惡魔吞下去。作品鮮明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誓死爭回山東、青島”的強烈愛國要求和堅定斗爭決心。
《工、學、商打倒曹、陸、章(漫畫傳單)1919年沈泊塵作》:
三個有力的拳頭:一個拳頭寫有“勞動”字樣,代表工人階級;另一個關頭寫有“學”字,代表學生界;還有一個關頭寫有“商”字,代表商業界。三個拳頭結合在一起,狠狠地打擊了寫有“曹、陸、章”字的三個小丑人物——曹汝霖、陸宗興、章宗祥。作品醒目地號召工人、學生、商人團結起來,結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動軍閥政府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興、章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