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新課標)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運用數學方法說明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3.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
2.教學難點
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三、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可用1課時。本節內容既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與提升,又為第4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基于以上考慮,目標1側重在知識方面,也是本節教學的核心。目標2側重于運用數學方法的技能。需要說明的是,運用數學方法推算堿基排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認同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因此應將目標2的技能要求與目標1的知識要求結合起來。目標3是在前兩個目標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也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明確要求。
在本節中,教材提供了實證、探究和聯系社會實際三個層面的活動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材資源,組織教學。
1.充分利用“資料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和討論來理解基因與dna的關系。
仔細品味“資料分析”中的4個材料,可以發現這些資料主要是從遺傳現象和數量關系這兩方面提供推理依據,引導學生得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這一結論。資料1、3,主要是從數量關系上說明基因是dna分子的片段;資料2、4分別提供了海蜇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和小鼠體內的肥胖基因的相關信息,主要是說明基因具有遺傳效應。
在教學過程中,上述資料可以根據需要多次使用,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從實例中逐步得出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結論,最終獲得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這一綜合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討論題,也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重新設計一些問題串,讓學生沿著上述邏輯推理過程,得出結論。
在推理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探求問題的路徑,引導學生確立事實、推理、結論之間的正確關系,以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從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本節內容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2.合理組織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
本節的探究活動有別于實驗探究。這一探究活動主要是借助于數學方法,所以要側重數學技能的訓練,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生物學問題。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到一個問題,即所有的堿基排列的概率計算是建立在一個假設基礎上的(所有堿基對的隨機排列都能構成基因)。因此,在將數學模型遷移到生物學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提示學生注意:生物學現象的特殊性和數學模型的應用范圍。關于概率的教學,可以事先向數學教師請教,以保證不出科學性錯誤,但不宜涉及過深的數學知識,以學生能理解堿基排列多樣性為宜。在將數學模型遷移到堿基排列序列的多樣性問題時,應注意分析遺傳信息多樣性與dna分子結構特點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