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本質
一、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因此,本節課以“自主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切實落實主體性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節的內容,是在前面學習了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了染色體在前后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系作用、分析了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一直把蛋白質作為遺傳物質,那么,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筆,然后通過兩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2.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同位素標記法”是研究噬菌體侵染細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實驗思路。
2.能力目標
(1)分析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路,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
(2)用“同位素標記法”來研究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訓練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學習科學家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以及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樹立。
四、教學模式
根據主體性教學目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歸宿,本節課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過程,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流程: 設疑導入→引導探索→歸納總結→拓展升華
五、教學程序
教學
環節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
設疑
導入
多媒體展示商品條形碼。
請同學們說一說在哪些地方見到這些條形碼,它們有什么作用?
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在生物體內,有沒有類似商品條形碼這樣隱含著生命信息的“條形碼”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獲取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條形碼包含著商品名稱、價格、生產日期、產地等信息。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探索
一、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
指導學生閱讀。
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四組,見教材43頁)。并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