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的結構基礎
第三章 生命的結構基礎
第一節 細胞膜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關于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整個內容理論方面的知識比較多,內容比較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來帶動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科學探索的艱辛,培養學生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但是在引入科學家發現過程時,也是比較枯燥的,這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引出課題內容→提出研究方向→科學實驗→得出結論→提出新的疑問→科學實驗→得出結論→歸納總結,讓學生在一個連續的科學探究和實驗的過程中,重新回顧科學探索的歷程,而且在學習細胞膜結構時,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畫出磷脂和蛋白質排布,讓學生動手,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激發了探討實驗過程的熱情,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方法。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
(2)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過程與方法
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細胞膜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組部感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二、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
(2)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
2、難點
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三、教學過程
ppt和板書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義
在上新課之前,我請一為位同學回顧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什么?
對,那么生命的結構基礎是什么?請同學們看書34頁,然后告訴我答案。
細胞
生命的結構基礎是細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細胞的一個重要結構——細胞膜 答: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觀察34圖并閱讀回答
通過問題引導,引出新課題
同學們都看過《哆啦a夢》吧,他有一個時光機器,能把他送到過去和未來,是不是啊?
現在如果有時光機器,把你送回19世紀,要你去研究細胞膜的結構,你會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呢?
答:
是
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出課程,從而使學生對本節產生興趣,活躍氣氛。
既然我們要研究細胞膜的結構,那是不是先要確定的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有哪些呢? 答:
是
同學們先閱讀幻燈片上的資料,思考剛才的問題
19世紀,歐文頓(e.overton)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
這個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呢?我們用相似相溶原理,你能提出怎樣的假設?下面我請同學說說
對,我們就可以提出假設: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答:閱讀材料并思考
個別學生回答
對前人的實驗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后來,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后用蛋白酶處理。細胞膜被破壞了。
這里解釋一下蛋白酶, 蛋白酶能專一性的催化蛋白質的分解,酶,它具有專一性,即只能水解蛋白質,不能水解糖類、脂質、核酸等物質。那現在細胞膜用蛋白酶處理后,細胞膜被破壞了,說明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