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設計的一般原則》說課
一、課標的任務界定:
設計除了需要想象力和創造性之外,還需要符合科學性、實用性、經濟性、美觀性、安全性,以及其他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一般的設計原則和各個領域的設計規范是前人在長期設計實踐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對此有所了解。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設計的一般原則》為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蘇教版)第三章《設計過程、原則及評價》的學習內容,主要闡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創新、實用、經濟、美觀、道德、技術規范、可持續發展)以及各原則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本節內容是全章的重點,是后續各章節知識的結集點。設計的一般原則既是設計的規范,又是評價的尺度。設計的一般原則不在于僅僅是呈現,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而且要讓學生理解、運用這些原則進行設計;不僅讓學生從單個原則的角度來了解原則,而且要從原則與原則間的關系上認識設計的一般原則。學生通過對設計的一般原則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展開后面各個設計環節的學習,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設計的過程,進行設計評價。
其次,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基于學生前面已學習的關于設計與技術的關系和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基本知識,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
(2)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初步學會用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評價某些產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評價,對設計的一般原則形成全面的、聯系的、主次的辨證觀。
4、教學重點:
(1)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及其關系
(2)初步應用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評價某些產品。
5、教學難點:對設計原則之間主次、制約、促進聯系關系的理解。
6、教學課時:2課時
(二)、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模仿生活中已有產品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制作,但大多是一些零碎而非系統的、自發而非自覺的、感性而非理性的模仿技能。學生前面已學習的關于設計與技術的關系、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基本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組織的基本策略
1、教學組織:
通過一個個學生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實例和案例為載體來展開教學的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和分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教學內容的枯燥無味,在完成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到作為設計者來認識設計的一般過程與原則,掌握相應的設計方法和思想。
2、教學準備:
典型案例及圖片的搜集和課件制作。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復習導入:
結合課件播放復習 “設計的一般過程”中“便攜式小凳”的設計制作方案。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要設計一個好的產品,除了要經歷前面學習的科學的和你的設計過程外,還應該遵循一些基本的設計原則。也就是在長期的設計實踐中,人們形成的對設計的共性要求。設計必須具備創新、實用、經濟、美觀、道德、技術規范、可持續發展等設計的一般原則。這些原則既是設計的基本原則,又是評價設計作品的基本標準。這些原則之間往往互相關聯、互相制約、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并體現在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成為指導設計過程和進行設計評價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