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常見結構的認識(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道結構無處不在。
2、知道結構的含義,結構決定著事物的性質。
3、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并進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由于教學條件的約束,學生高一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高二的課程當中開始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順帶的復習一下相關的高一內容,讓學生慢慢融入技術的學習氛圍中來。
2、教學內容分析:這是高二的第一節課。這節內容是從高一大而化之的粗線條的學習到高二進行具體學習的一個轉折點。高二的內容相對于高一的內容,更專業一些,難度也加大一些,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掌握結構的概念。
2、讓學生做好更深層次學習的準備。
教學難點:結構概念中的“有序”性。
四、教學資源:多媒體、圖片資料
五、教學策略:首先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概括總結出結構的概念,并且強調了概念中“有序”性這個難點。了解結構的概念以后,采用演示法和案例分析法讓他們感受到結構無處不在,結構的重要性。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我們高一已經學習了技術與設計的一般原則、步驟和基本方法。可能高一的時候老師也讓大家自己制作過小板凳或者小臺燈之類的東西。大家做的過程中都要進行方案的構思。也就是我們會考慮把凳子做成什么樣子的,這樣的板凳結不結實,是做成固定的,還是可以滑動的等等。那么這些想法能不能實現就要用到我們這章學習的知識——結構。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結構。
板書:[常見結構的認識]
。2)講解結構的概念:說到結構,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結構,大的我們可以看見的椅子,課桌,他們有自己的結構。小的到我們化學中學習的分子也有自己的結構?梢娨患挛镏灰嬖,那它就一定會有自己結構。所以我們說結構無處不在。
板書:[無處不在的結構]
那什么是結構呢?
提問:我們人體是不是也是一個結構呢?
學生回答
提問:那它是由什么組成的?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人體結構是由各個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關系組成的。
再來看看我們桌子的結構。它是不是由桌面,桌腿這些部分組成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桌子結構是由桌子的各組成部分有序組成的對嗎?
好,那么從以上人體結構和桌子結構兩個例子一起來總結一下,結構是什么?
提示學生回答。
重復學生答案,指出結構是事物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和排列對嗎?
舉例子如果人體中各器官顛倒放置,頭腳顛倒可不可以?強調概念中的“有序性”,引起學生注意。
舉初中幾何學習的三根小木棍進行排列組成不同形狀的例子和化學中學習的碳原子的排列順序不同得到不同性質的石墨和金剛石的例子進一步說明。
由“有序”引出結構決定事物的性質。(可以看成是概念的延伸和擴展)
(3)結構與自然:現在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結構,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結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和應用。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結構與自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