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力及結構的類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學角度理解結構概念,知道基本的力學概念上的結構類型。
2、了解結構的基本受力類型,能分析簡單結構的受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理解力學意義上結構的主要特征,分析判斷組成結構的基本單位(構件)。
2、分析基本結構類型的受力特點及簡單結構的受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能認識到力對結構會產生重要影響,合理的受力是結構存在的重要條件。
二、教學分析:
(一)學生分析:
在高一技術設計1階段通過小凳子、臺燈的設計設計,學生對結構已有了初步認識,在設計過程中滲透了結構概念。但由于設計的載體對結構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因此學生對結構的理解較為簡單,感性因素較多,但這些簡單的“結構”經歷為深入探監結構與力的關系奠定了認識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先從廣義上的結構認識開始,讓學生知道結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此基礎上重點探究技術領域中的力學結構及類型,理解力學意義上的結構概念,清楚基本結構(構件)的五種常見受力情況;并介紹了三種基本結構類型的受力特點,有助于從本質上把握借光設計的途徑和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力學角度的結構概念和結構分類
2、簡單結構的受力分析
(二)難點:
1、簡單結構的應力分析
2、通過試驗分析相同材料不同結構的受力能力。
四、教學策略:
本節側重技術探究,因此主要教學策略采用觀察、分析、試驗、總結、提升。
五、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海綿、牙簽、泡沫板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廣義上探討了結構,知道社會、自然、技術領域均存在結構,結構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技術領域中的結構。
(設置活動情境):體驗人體不同姿態的感受
(生):說出不同感受
(師):人體是靠骨骼結構支撐的,不同姿態感受不同是因為骨骼結構受力效果不同,同時骨骼結構在力的作用下人體形態特征保持不變(姿態發生了變化),是因為骨架能抵抗外力作用。這節課我們就從結構與力,典型結構受力特點兩方面探究結構。
(二)新課呈現:
(板書):二、結構與力
(師)那么什么是力學意義上的結構呢?通過前面的體驗我們可以給結構下一個力學意義上的定義。
[板書):1、什么是力學意義上的結構
可承受和傳遞荷載且起骨架作用的架構形態(部分),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技術試驗):組裝小凳子,并適當加載荷
(師):這就是可承受和傳遞一定力的架構形態—結構,
那么這個結構由哪些部分組成呢?
[板書]:2、什么是構件:
構成復雜結構的組成部分叫構件。
(師):結構是可以承受和傳遞力的架構形態,構件是基本的受力單位,下面來研究構件的受力特點。
(設置活動):感受力量(同座位掰手腕)
(生):說出受力感受
[板書]:3、構件的受力形式:
(1) 拉力
(2) 壓力
(3) 剪切力
(4) 彎曲力
(5) 扭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