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強度(精選4篇)
結構與強度 篇1
設計背景:
通用技術課是普通高中新設置的一門課程,它既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又是對高中勞動技術課的改革創新與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應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我們必須開好這門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
教學分析:
1.內容分析: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的內容有:
a.結構的強度(以現象為例)。
b.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強度、結構的形狀、結構的材料與連接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是結構與設計的重點章節。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并通過馬上行動、案例分析和小實驗等活動形式,加深對結構設計的認識,提高結構設計的能力。
建議:本課內容較多,教師應抓住重點,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內容點到為止,多讓學生動手實踐。
2.對象分析
●教師
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碰到書本上沒有的新問題,同時也沒有多少由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可借鑒和參照。因此,教師要從過分偏重知識技能傳授走向關注設計創新;要從過分偏重技能訓練走向學習技術思想方法;要從過分偏重作品結果走向關注參與過程;要從單一教學方式走向多樣化教學的方式,實現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教學的引領者,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成為教學的研究者,保證新課程得到創造性地實施。
●學生學生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表現極大的興趣,充滿熱情和好奇。激情過后,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表現為有人忙得很、有人閑得無事,老師要特別注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程度,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培養他們人際交際和溝通能力,形成協作、分享和共進的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或總結。
2.行為目標: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的觀點。
3.情感目標:創新和改進事物的結構,使其更能為百姓服務,體現人文關懷。
4.能力目標:能對事物的結構進行分析,并動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結構,對結構提出合理化的設計。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知識難點:結構的材料與連接是影響結構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術難點:結構與強度小試驗。
所需時間:1課時 本課內容較多,建議以幻燈片顯示教學內容,提高效率,擴充知識容量;節省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小試驗,以提高他們的科學分析和動手實踐能力。
預備器材:卡片紙、直尺、剪刀、膠水和重物等(每個學生每人1套)。
過程設計:
1.從一把搖晃的椅子開始,引入《結構與強度》的課題。
2.出示幻燈片1: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3.出示案例分析幻燈片2:強度
4.出示幻燈片3:三角形框架(結實、穩定、用材料最少)
5.出示幻燈片4:鉆石的結構(難以置信的強度)
6.出示各種梁、框架實物和幻燈片5:
7.小試驗:
要求:
。1)分組:分6個小組進行(2個三角形組、2個圓形組、2個正方形組)。
。2)場地:以大教室為好。
(3)器材:卡片紙、直尺、剪刀、膠水和重物等(每個學生每人1套)。
。4)安全:強調工具的安全使用。
試驗目的:
通過動手制作不同截面形狀的構件做懸梁并完成其強度的測試,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試驗是推進技術不斷進步的重要方式。
試驗準備:
每個學生每人1套卡片紙、直尺、剪刀、膠水和重物等。
試驗過程:
1.每兩組分別制作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紙筒。每個小組推薦1名代表上臺做懸掛重物測試。
2.分別將不同形狀的紙筒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類似于跳水運動員起跳的跳板,形成懸梁結構。
3.分別在不同形狀的紙筒的另一端掛重物。
試驗總結和評價:
1.需要比較得出哪種形狀的紙筒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在進行試驗時需要注意些什么?
2.哪一種截面形狀的懸梁承受的重力大?為什么?
3.設想用截面為凹槽形狀的桿件做懸梁,凹槽側向放置與向上放置所承受的重力是否不同?如果有條件,可以進行試驗。
4.對學生個人和小組試驗情況進行評價。重在評價試驗過程,而不應重在評價試驗結果。
8.出示幻燈片6:結構的材料與連接
9.出示幻燈片:結構構件的連接通常有以下兩類
10.完成馬上行動1(或者作為課后練習):
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填寫下表。
11.完成馬上行動2(或者作為課后練習):
1.對一個用4根小木條釘成的相片框,使它更牢固的做法是什么?
2.在自行車各部件之間的連接中,三角架屬于[u] [/u]連接;
剎車連桿之間屬于[u] [/u]連接;
輻條與鋼圈之間屬于[u] [/u]連接。
3.比較左圖中同一結構的幾種連接方式,請預言哪種連接方式的強度更好。
12.課后練習:閱讀、探究。
結構與強度 篇2
a:設計背景:
通用技術課是普通高中新設置的一門課程,它既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又是對高中勞動技術課的改革創新與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應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我們必須開好這門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
教學分析:
1.內容分析: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的內容有:
a.結構的強度(以現象為例)。
b.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強度、結構的形狀、結構的材料與連接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是結構與設計的重點章節。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并通過馬上行動、案例分析和小實驗等活動形式,加深對結構設計的認識,提高結構設計的能力。
建議:本課內容較多,教師應抓住重點,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內容點到為止,多讓學生動手實踐。
2.對象分析
●教師
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碰到書本上沒有的新問題,同時也沒有多少由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可借鑒和參照。因此,教師要從過分偏重知識技能傳授走向關注設計創新;要從過分偏重技能訓練走向學習技術思想方法;要從過分偏重作品結果走向關注參與過程;要從單一教學方式走向多樣化教學的方式,實現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教學的引領者,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成為教學的研究者,保證新課程得到創造性地實施。
●學生
學生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表現極大的興趣,充滿熱情和好奇。激情過后,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表現為有人忙得很、有人閑得無事,老師要特別注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程度,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培養他們人際交際和溝通能力,形成協作、分享和共進的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或總結。
2.行為目標: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的觀點。
3.情感目標:創新和改進事物的結構,使其更能為百姓服務,體現人文關懷。
4.能力目標:能對事物的結構進行分析,并動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結構,對結構提出合理化的設計。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知識難點:結構的材料與連接是影響結構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術難點:結構與強度小試驗。
所需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1.從一把搖晃的椅子開始,引入《結構與強度》的課題。
2.出示幻燈片1: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總結: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是,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3.出示案例分析幻燈片2:強度
總結:結構的形狀可以增加結構的強度
例如:吊蘭支撐使用的三角形支架結構,而不使用由一根直桿挑起的結構。
從材料方面考慮,吊蘭的三角形支架使用的是鋼管而不是木條或塑料,鋼管抗拉力性能好
從連接方式考慮,吊蘭的三角形支架的構件是焊接而不是捆縛,這種連接方式更牢固。
4.出示幻燈片3:三角形框架(結實、穩定、用材料最少)
5.出示幻燈片4:鉆石的結構(難以置信的強度)
6.出示各種梁、框架實物和幻燈片5:7.出示幻燈片6:結構的材料與連接
8.出示幻燈片:結構構件的連接通常有以下兩類
9.完成馬上行動1(或者作為課后練習):
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填寫下表。
10.完成馬上行動2(或者作為課后練習):
。1).對一個用4根小木條釘成的相片框,使它更牢固的做法是什么?
(2).在自行車各部件之間的連接中,三角架屬于 連接;
剎車連桿之間屬于 連接;
輻條與鋼圈之間屬于 連接。
(3).比較左圖中同一結構的幾種連接方式,請預言哪種連接方式的強度更好。
11.課后練習:閱讀、探究。
結構與強度 篇3
在做紙的結構與強度關系試驗時,我發現用砝碼做負載不易操作,便改用粉筆做負載。通過比較粉筆的根數或重量(質量),來試驗不同結構造型的紙張的強度。下面通過照片介紹:
1、取兩張相同的16k復印紙。分別沿橫向折2次和3次,變成紙板和瓦楞狀結構,攤開后基本一樣寬。(折瓦楞狀結構時,先對折,再按1/3折2次,最后整理成瓦楞狀結構)
2、紙板加8根粉筆時,已經彎曲得很厲害。
3、瓦楞狀結構加8根粉筆時,泰然自若。
4、瓦楞狀結構再加一些粉筆時,依然看不到明顯的彎曲。
結構與強度 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聯系“應力”,理解強度的概念。
2、能夠區分結構強度與穩定性的區別。
3、通過案例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
4、從熱點問題,日常生活出發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技術中的結構與他們密切相關,激發學生自主的關注身邊的生活,提高他們的觀察力,能用強度的概念來評價、選擇和使用結構。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已經在前一節課學習了結構與穩定性,對這一章節的學習難度不會很大,只是學生容易將本節內容與穩定性的知識點混淆。
2、教材內容分析:本小節的內容從課本知識點的編排上,到知識點本身,都與穩定性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應注意讓學生了解這兩小節內容的聯系與區別。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能夠聯系“應力”,理解強度的概念。
2、通過案例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
教學難點:了解結構穩定性與強度的聯系與區別。
四、教學策略:從熱點話題出發,引入強度的概念,通過課本的案例分析,學習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再通過視頻展示圖片,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能關注身邊的生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我們前面講過結構的穩固性探析包含了兩個內容,一個是結構的穩定性,一個是結構的強度。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結構的穩定性,這節課我們接下來學習結構的強度。
2、結構強度的概念: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知道結構的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其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那么結構的強度是什么呢?例如我們現在坐的椅子,它要承受我們的重力,大家想想,如果有一個體重很重的人坐在這張椅子上,很可能椅子無法承受他的重力,椅子壞了,人跌倒在地上。(就像我們前兩節課做的雞蛋的試驗,有個同學坐在上面,雞蛋被壓碎了。)那我們如何來評價這張椅子呢?我們就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強度。這張椅子的強度是怎樣的,也就是指它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它不被外力破壞的能力如何。
所以說結構的強度是指:結構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壞的能力。
3、強度與穩定性的聯系與區別:那么它和結構的穩定性的區別在哪里呢?我們知道穩定性是研究物體的保持平衡狀態的能力,強度是研究不被外力破壞的能力。例如我們剛才舉的椅子的例子,椅子能夠承受人的重力這是一個強度問題,那么椅子會不會左右晃動,搖擺,那就是一個穩定性問題了。(通過例子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不必要進行深入分析)
4、應力和強度的關系:這只是我們一個籠統的說法,我們如何來衡量一件東西的強度呢。那就要用到我們以前學習的應力的知識。
聯系前面的內容講解應力與強度的關系,如何用應力來衡量強度。舉鳥巢結構鋼卸載的例子說明(只要有感性的認識即可,不必要有量的分析。)
5、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1)總結出影響結構強度的幾個主要因素
、偻瓿烧n本p17頁案例
、趯W生回答
、塾蓪W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得出影響結構強度的幾個主要因素。
。2)因素1:結構的形狀
①三角形形狀。展示幻燈片,通過鉆石的例子進行分析。
、跈M截面形狀:具有相同截面積,但不同截面形狀的同種材料的堅固性就不同。利用圖片介紹同種材 料、相同橫截面積、不同截面形狀的構件的強度排列順序。
、蹚娬{學生注意結構對結構的影響有兩點,一是結構的外部形狀,二是結構的構件截面形狀,結構的外 形相同,構件的截面不同,其強度不一樣。
。3)因素2:材料
、僬故净脽羝瑘D片,從紙杯到塑料杯到無銹鋼杯,說明強度和材料有關。
、诮榻B混凝土材料。從應用廣泛的鋼筋和混凝土到工程人員新發明的纖維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輕質混凝土等,一系列新型高強度混凝土。
。4)因素3:構件的連接方式:
、贅嫾B接的類別:
鉸連接:被連接的構件在連接處不能相對移動,但可相對轉動。(圖片舉例)
剛連接:被連接的構件在連接處既不能相對移動,也不能相對轉動。(圖片舉例)
舉紐曼mp3的例子,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課本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
②提出:結點是從連接的效果來劃分。一個結點可以有多種連接方式。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連接方式;構件的連接方式不同,結構的強度也不同。
6、結構與功能:
結構不僅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而且對事物的功能和作用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結構的改變可能導致功能的變化。(展示各種自行車的圖片)
討論對于自行車還有什么改進。
六、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在教學中如果從小處著手,更容易使課堂充實生動。對于一些比較大的知識點,如果我們可以將它細化,不是泛泛之談,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在舉例的過程中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夠使課堂有更好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