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強度
a:設計背景:
通用技術課是普通高中新設置的一門課程,它既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又是對高中勞動技術課的改革創新與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應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我們必須開好這門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
教學分析:
1.內容分析: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的內容有:
a.結構的強度(以現象為例)。
b.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強度、結構的形狀、結構的材料與連接
結構與強度這一小節是結構與設計的重點章節。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并通過馬上行動、案例分析和小實驗等活動形式,加深對結構設計的認識,提高結構設計的能力。
建議:本課內容較多,教師應抓住重點,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內容點到為止,多讓學生動手實踐。
2.對象分析
●教師
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碰到書本上沒有的新問題,同時也沒有多少由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可借鑒和參照。因此,教師要從過分偏重知識技能傳授走向關注設計創新;要從過分偏重技能訓練走向學習技術思想方法;要從過分偏重作品結果走向關注參與過程;要從單一教學方式走向多樣化教學的方式,實現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教學的引領者,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成為教學的研究者,保證新課程得到創造性地實施。
●學生
學生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會表現極大的興趣,充滿熱情和好奇。激情過后,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表現為有人忙得很、有人閑得無事,老師要特別注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程度,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培養他們人際交際和溝通能力,形成協作、分享和共進的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或總結。
2.行為目標: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的觀點。
3.情感目標:創新和改進事物的結構,使其更能為百姓服務,體現人文關懷。
4.能力目標:能對事物的結構進行分析,并動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結構,對結構提出合理化的設計。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知識難點:結構的材料與連接是影響結構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術難點:結構與強度小試驗。
所需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1.從一把搖晃的椅子開始,引入《結構與強度》的課題。
2.出示幻燈片1: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
總結: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是,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3.出示案例分析幻燈片2:強度
總結:結構的形狀可以增加結構的強度
例如:吊蘭支撐使用的三角形支架結構,而不使用由一根直桿挑起的結構。
從材料方面考慮,吊蘭的三角形支架使用的是鋼管而不是木條或塑料,鋼管抗拉力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