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算法及其實現》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師:操作三用自然語言描述:
1.輸入變量x,y,z
2.比較x,y。如果x>y,則x存入以max命名的存儲單元中;否則,y存入max
3.比較z和max。如果z>max,則將z存入max。
4.輸出max。
用流程圖描述:
課堂練習:對任意輸入的三個整數x,y和z,找出并輸出其中的最小值。用流程圖表示。
聽老師講解后,完成學案第9、10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不斷的給學生新的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增強技能,在練習設計中注意難度的梯度,讓學生不斷的戰勝困難,而不是一下就被困難嚇倒。最后,通過不斷的練習,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算法的定義、特征、優化和算法的表示方式,并著重學習了如何用流程圖表示算法。請同學們在課后完成學案第11、12題,并在小組之間交流。
九、課后作業
1、完成教材p71頁上的“練一練”中的第(1)、(2)兩題。
2、觀察猜數字游戲,嘗試畫出猜數字游戲算法的流程圖。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拓展兩部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完成。課外拓展部分的算法比較復雜,涉及到了循環結構,可讓學生在完成思索的過程中預習第二課時的內容。
十、學生學案(另附)
【問題研討】
1、信息技術教育,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圍繞一個能激起學生濃厚興趣的主題展開教學,以學生的探究過程作為學習載體,較之與傳統的信息技術課教學,以單純的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操作作為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2、采用學案導學的方式,學生手中都有學案,方便了學習,梳理了思路,提高了效率,更主要的是真正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只是引導的教學模式,更加貼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以小組協作學習方式展開教學,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的獲取變成了多渠道。學生相互之間的只言片語,遠勝于教師長篇大論的講解和繁瑣的演示操作,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同時高、中、低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小組,充分利用優秀學生資源,進行同伴互助,縮小生生間的差距,改變兩極分化的現狀。同時也減少教師的課堂工作量,避免了很多學生同時提問教師忙不過來的尷尬局面。
4、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準備,并不適合于所有內容的教學。當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毫無所知時,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受課時限制應有選擇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