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思(精選2篇)
化學反思 篇1
通過接近一年的教學實踐,在各位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發現自己進步得很快,在化學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我通過聽課學習發現有的教師語音表達清晰,語音精煉;有的板書美觀,惹人注意;有的課堂步驟清晰,層次分明;有的方法獨特,易于理解掌握;有的師生互動和諧,氣氛活躍;有的老師甘當配角,學生唱主角;有的講課妙趣橫生,永記不忘。從這些特點看,自己的教學中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其中考試結束,階段反思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來,與大家商討。
1、作為青年教師我要虛心請教老教師,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青年教師有豐富的知識,但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是不足的,還應有待于老教師的指點,我還需要虛心、虛心、再虛心,這也算我對自己提出的希望吧。
2、通過教師教案評比,發現自己的教案有問題,作為教案最起碼要顯示出課的內容、重點、難點、教學步驟、導入新課的方法、新課的講授方法。而有時由于時間、思想認識不到等原因教案寫的不充分,沒有寫清怎么引入新知識,怎么突破難點、重點,也看不出教學方法,甚至有時連教學步驟都沒有,教師講授知識不能光向學生講授知識點,而是應加上一種藝術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藝術就是教學方法的體現,涉及到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是用語音表達,還是讓學生自己總結,是用板書,還是用投影等等。而且,作為青年教師必須做到規范教學,上課有教案,做到堂堂有教案,任何種類的課都應有教案,沒有教案是不能上課的,應當有作業批改記錄,認真記載學生學習情況。
3、上課應做到師生交流,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知識的傳授,知識的獲取都是通過這個交流過程來完成的,在講課過程中應當避免為了完成教學活動,老師講老師的,學生該睡覺睡覺,老師根本不顧學生在干什么,在課堂上學生不注意聽老師講課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應當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及時改變策略,比如:走下講臺,變換一下聲音,改變一下動作,講述一個有關的故事,向學生提問等等,都可能喚起學生的注意。
化學反思 篇2
摘要 反思水平教學模式是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的形式之一。反思水平教學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和能力,這對我國目前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改革有借鑒作用。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反思水平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對反思教學的理論背景作了簡單介紹,并應用其觀點對兩個實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學習原理 案例分析
一、 反思水平教學的理論背景
20世紀以來,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發現教學法以強調知識的保持、增強智慧潛能、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四大優點逐步成為學科教學領域的主流流派。發現教學法通過強調學生的發現行為,不但使學生牢固掌握科學內容,而且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當學生結束正規的學校教育走向社會后,將能獨立地向前邁進。對這種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目標的追求,使其教學方法有著巨大的生命力。我國現階段積極探索的新課程標準正是將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布魯納的線性認知相互作用理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的關系上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如果將學習內容分為探究性理解、解釋性理解和事實性信息的話,前者的獲得能幫助后者的獲得,但反過來則不行。即:探究性理解能使學生獲得解釋性理解和事實性信息,解釋性理解能使學生掌握事實性信息,但僅僅使學生獲得事實性信息則不能讓學生獲得解釋性理解,更不能使學生獲得探究性理解的能力。所以,發現教學法特別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性理解。
布魯納認為,教學和學習的探究性過程由探究過程和反思過程組成。探究過程以發現、解釋過程為中心,反思過程以預言、證實過程為中心。
將教學和學習的重點放在反思問題上的教學模式叫反思水平教學。反思水平教學關注問題提出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科學應用反思水平教學的原理和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二、 幾例反思水平教學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教學內容: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過程:(片段)
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填寫下列表格:
物質名稱物質的量
(mol)摩爾質量
(g/mol)密度
(g/cm3)體積
(cm3)
鐵1567.86
鋁1272.70
水1181
硫酸1981.84
物質名稱物質的量
(mol)摩爾質量
(g/mol)密度
(g/L)體積
(L)
氫氣120.0899
氧氣1321.429
二氧化碳1441.977
教師:同學們填完了表格。你們發現什么讓你們感到奇怪的現象沒有?
學生A:有。第一張表四種物質的體積計算結果不一樣,而第二張表的三種氣體的體積計算結果卻相同。為什么會這樣?
教師:有人愿意對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作些假設嗎?
學生B:第一張表中不同物質的體積不同是不是因為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我注意到,四種物質的物質的量相同,則其微粒數是相同的。
學生A:第二張表中三種氣體的微粒數相同,分子大小不相同,怎么體積是一樣的呢?
學生B:是不是因為它們是氣體?
學生A:氣體怎么啦?氣體和固、液體有什么不同?
教師:你們可以看看教材,看能否從教材中找到答案。
……
案例分析:
本例中有兩點處理應用了反思水平教學的原理:
首先,學生先進行計算并填表,完成的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結果出來后,學生卻發現了問題。由于結果是學生自己計算得到的,他們更加關注對結果的分析;而他們在結果分析中發現的問題,更能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前一階段(計算)是任務不是問題,后段學生發現了與自己原有知識體系產生的推測不一致的事實,由此產生了困惑,這種困惑形成了阻礙學生正常思考問題的“障礙物”。也由此產生了克服此障礙,以便使自己的思考能流暢順利地進行下去的動機。這樣一來,教學問題成了學生自己的問題。
反思水平教學特別關注問題的實際意義。當提出的問題不能讓學生感到是他自己的問題時,可能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關注,學生也就不能產生解決問題的動機。
其次,教師并沒有抓住學生產生了困惑、急于知道問題的答案的機會立即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試著從各個方面想辦法去尋找解釋。在反思水平教學中,提出問題的意義并非是讓學生了解問題的答案,而在于促使學生探索。本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給出各種假設,激勵學生嘗試著給問題一些解釋,在對猜測、假設的論證中逐步找到問題的答案。
案例二:
教學內容:氨氣的噴泉實驗
教學過程:(片段)
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噴泉實驗后,將雙孔塞和膠頭滴管收回,另給學生一個配有長導管的單孔塞,讓學生嘗試能否完成噴泉實驗。
學生A:老師收回了膠頭滴管,它在本實驗中是必不可少的嗎?如果是,我們將不能完成實驗。
學生B:這要看膠頭滴管起什么作用。
學生A:剛才我們做實驗時從膠頭滴管往燒瓶里面擠了一滴水,是不是往里加壓?
學生B:不會是加壓。你想,膠頭滴管能存多少水,對壓強的改變應該不大。
學生A:會不會是用膠頭滴管里的水先溶解部分氨氣?
學生B:應該不會吧?這么一點水能溶解多少氨氣?
學生A:你注意沒有,氨氣的溶解度是1:700,很大的。
學生B:真的啊,那1mL水就會溶解700mL氨氣。我們的燒瓶是200mL的,那不把氨氣都溶解完了?
學生A:我知道為什么水會形成噴泉了。
學生B:我也知道了,這個裝置設計還真是巧妙。
學生A:那我們沒有膠頭滴管那實驗怎么做?沒有水來先溶解氨氣以產生負壓。
教師:看來關鍵不一定在是否有水先溶解氨氣,而在于能否產生負壓。
學生A:有道理。讓我們想想辦法,怎么讓燒瓶里產生負壓。
……
案例分析:
這是反思水平學習問題解決的過程的實例。
教師同樣是讓學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發現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首先完成問題的闡述:缺少膠頭滴管,能否完成實驗要看膠頭滴管在實驗中有什么作用,即:為什么會形成噴泉?然后再去尋找不使用膠頭滴管也使燒瓶內產生負壓的辦法。
在這一過程中,假設的形成和對假設進行邏輯推理是必經階段。教師促使學生思考:如果我的假設成立,操作時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學生假設擠向燒瓶中的水是用來溶解氨氣的,如果是這樣,將會在燒瓶內形成負壓,最終導致噴泉的產生,這一假設被教材上提供的數據和實驗現象所證實。
在這樣的反思環境中,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接下來的學習中,就如何讓燒瓶產生負壓提出了多種假設方案,并用實際操作來進行驗證,找出了不用膠頭滴管作噴泉實驗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