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精選5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 篇1
一天的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
2、程與方法:借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3、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
教學難點:
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學法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 導入新課
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猜猜看。
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幾個9時?你有辦法避免這種誤會嗎?
3、教師板書:晚上9時 上午9時
4、師: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分兩個不同的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
二、 探究新知
1、關于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2、看書。
3、自學反饋。
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時?
在一天里時針要轉幾天?
新的一天是從什么什么時候開始的?
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
三、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
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
學生自由反饋。
四、作業設計
完成數學書71頁的2、3題。
板書設計:
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
結束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24時計時法,能夠正確辨認用24時計時法所表示的時刻,能正確地進行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會計算經過時間。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3.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能正確地進行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2. 會計算經過時間。
教學難點:
會計算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最喜歡看哪個電視節目?你知道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嗎?(比如學生回答“大風車”節目的播出時間是下午6:30,師板書)。
可是老師在電視報上看到“大風車”節目的播出時間是18:30,這是為什么呢?誰知道?
二、探求新知,講授新課。
(一)認識24時計時法
觀察鐘面,一天有24時,在一天的時間里,時針正好走2圈。第一圈是從0時(前一天的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第二圈是從中午12時到夜里12時,把第二圈的12小時按照順序與第一圈的12小時排在一起,那么下午1時就是13時,下午2時就是14時……這就是24時計時法。
剛才同學說的“大風車”節目的播出時間是下午6:30,這是用普通計時法計時,而電視報上“大風車”節目的播出時間是18:30,這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在通訊、交通等部門以及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二)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誰知道“新聞聯播”是什么時間播放?用24時計時法怎么表示?生答,師板書。
觀察7:00 19:00 6:30 18:30,你發現了什么?
怎樣將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進行相互轉化?討論。
將普通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就是在時刻上加上12,同時去掉表示時間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詞。將24計時法轉化成普通時計時法,就是在時刻上減去12,同時加上表示時間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詞。
三、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 P73—想一想。
2. P73—填一填。
重點討論怎樣計算經過時間?如果計算兩個整點之間的時間,直接用減法算;如果不是整點,可以先算幾小時,再加上經過多少分。
3. P74—畫一畫
(1)這幾個時間都是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怎樣在時鐘上表示出來?(討論)
先將它們轉化成用普通計時法表示,再畫出來。
(2)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教育。
4. P74—練一練
重點討論2(2)和3,怎樣算經過時間?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掌握24時記時法讀法與寫法,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
(二)能力訓練點
1.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熟練運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學會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能夠正確區分時間與時刻.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樹立較強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
區分時間與時刻,計算一日內經過的時間.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電視機、錄像機、線段圖.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什么是一日.(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組織學生討論.指名學生回答討論結果,并概括總結:“一日就是一晝夜,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天一夜.”
教師: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時呢?(板書:一日=24小時)
拿出鐘面模型,請同學演示一日時針所走過的時間.
教師:剛才××同學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學能在鐘面上調出晚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的時間?(指名學生操作.)
教師:誰能告訴我這是幾點?(7點)這樣說準確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幾點?(晚上7點)
引導學生說出電視臺的叔叔、阿姨預告節目時是怎么說的呢?(19點)為什么要這樣表示時間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24時記時法)
[由設問入手,聯系學生的實際引出課題,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時記時法.
教師講解:交通、郵電、廣播等部門在工作中需要很強的時間觀念.為了計算簡便,不容易出錯,都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記時法,通常叫做24時記時法.
教師:24時記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呢?現在我們看鐘面.
教師:春節是我們每個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日之一.那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鐘聲在什么時間敲響?(生:夜間十二點.)
教師:把時針調到12時.對,夜間12點,是舊的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作為一日的開始,我們把這一時刻稱為0時.
(錄像顯示,配有時鐘,時針、分針不斷轉動.)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在夢中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時針繼續移動)到了6時左右,天已經亮了,小鳥在枝頭鳴叫,太陽公公也露出了笑臉,這是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7時30分,同學們進入了教室,開始了一天緊張而愉快的學習生活.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同學們結束了上午的學習.中午12時,這時同學們大概正圍坐在飯桌前,香甜地吃著午飯.
師生談話:同學們請看,現在時針走了幾圈?(1圈)經過了多少小時?(12小時)
(繼續看電視畫面.)時針指向了下午1時的位置.
教師:大家請看,鐘面上現在表示的是幾時?(生:下午1時)
教師講解:在一日內,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時,所以時刻在走第二圈時,我們就要把時針指的鐘面上的時刻數分別加上12,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24時記時法.比如,現在鐘面上是下午1時,根據24時記時法就應該是?(13時).
(繼續看畫面.)這時,同學們已經幫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準備進行午休了.下午2點30分,同學們又開始了下午的學習生活.
提問:這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應該是幾時?(14點30分)
16時30分,同學們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回到了家中.時間一晃就到了21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夜間九點.這時我們又該*休息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又是午夜12點,夜深人靜,一天又過去了.
教師講解:這個時候,一般稱為“晚上12時”,用24時記時法就是“24時”.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一下,24時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幾時?(0時).因為24時正好是第二天的0時,所以我們習慣上常常只說0時,而不說24時.這時,一晝夜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引導學生明確時針走了兩圈,走了24小時.
啟發學生舉例說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時記時法.
[熟悉的場面,悅耳的音樂,生動的解說詞,使學生賞心悅目,聯想活躍,興趣濃厚.]
2.24時記時法的寫法.
教師講解24時記時法的寫法(投影出示)
上午8時30分 寫作8∶30上午 12時24分 寫作12∶24
下午8時30分 寫作20∶30 下午9時10分 寫作21時10分
3.反饋練習.
(1)第88頁第1題.(2)練習十九第2題.
4.教學例1.
一列客車18時20分北京開車,22時40分到達石家莊.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由于出現的時刻都不是整點,把時刻變為時間是復名數;學生列式較困難.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學們拿出線段圖,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
教師:誰能說說18時20分是時間還是時刻?(時刻)22時40分呢?
教師:從圖中看到列車從18時20分到22時40分中間所經過的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這列客車在路上行使的時間,一般用“幾小時幾分”表示.)
指導啟發學生看圖,計算時間.可以分組討論,并說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總結:可以將18時20分到22時40分分成兩段,
從18時20分到22時20分,中間相差4小時.
兩段合起來就是4小時20分.
反饋練習:(投影):從上午8時到11時50分經過( )小時.
5.教學例2(閱讀教材第88頁例2并討論).
(1)右圖牌子上用的什么計時法?
(2)怎樣來計算今天的營業時間?
教師可適當提示將營業時間分為上、下午計算.
(3)第二塊牌子又是什么計時法?又該怎樣計算今天的營業時間呢?
概括總結學生的計算方法.
[借助線段圖,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鞏固發展
1.媽媽每天8時上班,16時下班,一天工作( )小時.
2.媽媽每天上午9時上班,下午5時下班,一天工作( )小時.
3.選擇填空:小平去看電影,電影從15時放到( )
①8時 ②17時 ③5小時 ④17小時
4.搶答題
(1)小華每天早上7時半到校,11時50分放學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時間?
(2)一個展覽館上午8時開館,下午5時閉館,每天開放多長時間?
聯系學生的實際設計練習題,題目有層次,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全課小結(略)
四、作業
教材89頁第1、3題.
五、板書設計
24小時計時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的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記時法,對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相互換算。2、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經過的時間。3、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二、教材分析“一天的時間”是在學生學習了年月日和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節教材安排了看電視節目預告、郵箱取信時間、閱覽室開放時間、兒童作息時間表等情境,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24時記時法及其應用價值。教學時,要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如作息時間表、公共場合等,一般要用24時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24時記時法簡潔明了,從而激起學生學習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互換的興趣,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三、學校及學生生活狀況分析山東大王國際學校2002年建校,本學生中大部分是建校時的老生,他們一開始就接觸北師大版的教材,通過新理念的滲透,這部分學生的思維靈活,敢于發言,富有個性。其余學生是本學期從各個學校轉來的新生,有的同學以前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對關于“時間”這部分內容上出現知識中斷,教學中應注意關注對象。四、課堂實錄(一)、談話導入課題師:我們已經知道一年有 個月,一個月有 天,一天 有 時,那么在這一天的時間里,你最想干什么?生1:我最想上數學課。生2:我最想踢足球。生3:我最想玩“三個字”。生4:我最想跳皮筋。……師:同學們,在一天的時間里,你最想做的這些事情打算安排在幾時呢?(二) 、 小組學習,獲取新知1、結合生活經驗,探究新知師:同學們先根據咱們以往的學習經驗,估計一下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大約幾時完成,小組內交流,小組長做好紀錄,填寫到匯報單中。(1)小組學習,師指導巡視。(2)展示成果,匯總新知。師:好,現在哪個小組先把你們的成果展示出來。投影出示,小組長匯報。小組長1:我們小組… 成員時刻最喜歡做的事情上午9:20跳皮筋下午4:40踢足球晚上6:00看卡通片晚上6:30看大風車小組長2:我們小組…成員時刻最喜歡做的事情××8:00上數學課××9:20玩“三個字”××6:00看卡通片××6:30看大風車師:由于時間關系,咱們在這里就不逐個展示了。好,同學們現在咱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小組中各個成員最喜歡的事情安排的時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覺得怎樣?生1:第一個小組安排的時間比較明確,第二小組不明確。比如:××同學,你喜歡上午的數學課,還是晚上的數學課。我建議你們應加上“上午”這個詞。生2:我發現一天當中有2個相同的時間,比如有上午7:00,也有晚上7:00,所以我們應該標明上午,還是下午。生3:老師我看電視欄目預告時發現晚上6:30也能用18:30表示。師:噢,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有的學生發現了,有的沒有發現。)2、了解表示時間的兩種不同方法師:老師這里也有電視屏幕上的“節目預告”,咱們一塊來看一下,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投影出示p72“看一看”生1:大風車欄目的播出時間是18:30。生2:我知道了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是19:00。師:同學們,你們認為新聞聯播是幾時播出呢?生3:7:00。生4:晚上7:00。生5:我也認為是晚上7:00,更為準確些,因為一天中還有早上7:00。生6:我也認為是晚上7:00,因為早上7:00時,人們都開始忙碌起來了,沒有時間看新聞了。生7:老師,我發現19:00就是晚上7:00。師:厲害(翹起大拇哥),其他同學同意嗎?(同意)。好,現在同學們來看一下我們的作息時間表,你能發現什么?在這個時間表上,你最喜歡哪個時刻,為什么?〔投影出示冬季作息時間表〕生1:我發現午飯以后的時間都超過了12小時。生2:我發現第六節課是15:50生3:我發現晚飯時間是17:40,我最喜歡吃學校做的飯了。生4:我最喜歡16:40這個時間,因為這是課外活動時間,我可以踢足球。……師:同學們,吃完午飯后,自由活動一段時間,我們要干嗎?你們認為13:00時,我們在干什么?生1:我在午休睡覺。師:13:00,還可以怎么說?生1:下午13:00。生2:我認為是下午1:00。生3:我也認為是下午1:00,因為我們以前都是說1:00,從沒有說過下午13:00。(絕大多數同學贊同)生4:老師,我的鐘表上1:00的地方也標有13:00,我認為13:00就是下午1:00。師:你真棒,觀察的真仔細,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這塊鐘表上也有13:00,同學們來找一找它躲在哪兒?----師實物投出小鬧鐘的鐘面,找到了13:00,還發現了14:00,……生1:老師我還發現3:00后面是15:00,4:00后面是16:00,5:00后面是17:00,……生2:老師,我找到了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19:00,在7:00的后面。生3:我發現,10:00后面是22:00,12后面是24:00。師:(師指鐘表)同學們,由這個鐘表我們發現12:00以后是13:00依次遞增到24:00,也就是一整天,那么下午1:00與13:00,下午2:00與14:00,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生1:下午1:00就是13:00,下午2:00就是14:00。生2:12:00加上1:00就是13:00。12:00+2:00就是14:00。:12:00+3:00就是15:00。……生3:12:00加上下午1:00是13:00,12:00加上下午2:00是14:00,依次類推到12:00,加上中午12:00就是24:00。師:真不簡單。同學們,過完中午12:00再到12:00時我們在干什么?(睡覺)我們還可以把晚上12:00認為是24:00,這是上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是零時.并且我們還發現了13:00就是下午1時,用個關系式表示就是:12:00+1:00=13:00(板書)師:我們平常說的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晚上幾時這樣加上時間段的記時方法叫做普通記時法,像1:00,9:00,13:00,20:00這樣不加時間段的記時方法叫24時記時法。(板書:普通記時法 24時記時法)師:現在同學們再來看一下你們的匯報單,還有沒有需要修改或補充的地方,你能用24時記時法來表示嗎?請第二個小組的同學到前面修改補充完整你們的匯報單。第二小組各成員匯報成果:成員時刻最喜歡做的事情上午8∶00→8∶00上數學課上午9∶20→9∶20玩“三個字”下午4∶30→16∶30踢足球下午6∶30→18∶30看卡通片3、準確計算時間間隔投影出示p73 頁〈填一填〉師:好,同學們看這里信箱的取信時間采用的是什么記時法?為什么?你能把它們轉化成另一種記時法嗎?生1:我認為是24時記時法,因為沒有時間段.生2:我也認為是24時記時法,因為沒有時間段.8:40就是指上午8:40;14:00就是下午2:00;18:30就是下午6:30.生3: 我也認為8:40就是指上午8:40,因為晚上8:40時郵遞員叔叔也要下班休息了;14:00是下午2:00,因為12:00加上下午2:00是 14:00,所以14:00減去中午時的12:00就是下午2:00;18:30是下午6:30,因為12:00加上下午4:30是18:30,所以 18:30減去中午時的12:00就是下午6:30.師:你真棒,老師真佩服你!生4:上午的時間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相同,所以8:40就是上午8:40;24時記時法減去12:00加上時間段就是普通記時法,所以14:00就是下午2:00,18:30就是下午6:30.師:很好,那么同學們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呢?你怎樣確定?生1:用第三次取信的時間減去第二次取信的時間就是間隔的時間.生2: 用第三次18:30的取信時間減去第二次取信14:00的時間就是間隔的時間.師:好,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一下.指兩生板演集體訂正(強調豎式及借位)師:由這三個信息你還想解決什么問題?生1:我想解決第一次取信到第二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生2:第一次到第三次取信間隔多長時間?師:好,現在同學們來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指兩生板演,集體訂正(注意豎式及借位).師:間隔時間就是指經過的時間,8:40是第一次取信時間也就是開始的時間,18:30是最后一次取信時間也就是結束時間,那么結束時間減去開始時間就是經過時間.(板書: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三)、課堂練筆,鞏固新知1、投影出示〈填一填〉閱覽室圖片師:同學們由這個圖片告訴我們的信息,你們想解決什么問題?生1:第一次開放時間到第二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生2: 第二次開放時間到第三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生3: 第一次開放時間到第三次開放時間間隔多少?師:好,現在任意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問題來解決.----生獨立解決后集體訂正.2、解決教材p74 頁〈畫一畫〉師:好,現在大家把課本翻到74頁,看一看〈畫一畫〉,你能完成嗎?----生獨立解決后展示成果3、計算一節課的時間師:你一天當中你最喜歡上哪節課?能計算出它的時間間隔嗎?注: (1)投影展示作息時間表.(2)生獨立計算后投影展示成果,集體訂正.生1:我最喜歡上午第一節課,用8:10-7:30=40分鐘生2: 我最喜歡上午第五節課,用11:30-11:10=20分鐘生3: 我最喜歡下午的課外活動,用17:30-16:40=50分鐘……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交流到這里,課下小組內繼續交流.現在同學們來回想一下這節課的新收獲。----生集體交流新收獲 五、教學反思新課程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學習學習經驗。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中發現問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快樂扎實的獲取新知。這節課的成功之處: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確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在生活中價值和意義。學生不但能夠正確互化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還能夠準確計算出兩時間間隔的多少,課堂效果較好。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明確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的記時方法后,在兩者的互化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上存在較多問題。如:同是“半天”的時間求時間間隔時沒必要再將其轉化直接計算即可,有的學生做了無用功。六、案例點評1、教師設計了現實的、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以談話的方式由簡單復習舊知引入新課題,在一天的時間里每個孩子都有許多的事情要做,由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入手,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2、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掌握方法。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教學活動。通過大量的事實即學生身邊的事情,讓學生明確兩種記時方法及他們之間關系,并且能掌握計算時間間隔的方法。最后學生通過課后練筆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培養學生科學合理利用時間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一天的時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記時法,使學生發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夠對兩種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換算。并能結合具體情境,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所經過的時間。
2、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24時記時法,發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相互轉化。
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3、實踐操作法。學生利用學具鐘對鐘面進行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在一天時間里,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播出的時刻,學生可能說晚上7時或19時,隨機板書在黑板上,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播放“新聞聯播”,在屏幕右上角會出現的“19:00”,讓學生知道19時就是晚上7時,接著詢問學生像19時這樣的記時法你知道叫什么記時法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是24時記時法(板書),那晚上7時呢,12時記時法(板書),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還在哪見過24時記時法,通過老師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場合,一般都要用24時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24時記時法簡捷明了。從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1、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
首先讓學生討論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出現爭議后,課件出示央視春晚倒計時的場面,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12,這個時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始了。讓學生了解一天的開始,在24時記時法里記作0時,12時記時法里記做夜里12時。
2、學生動手撥鐘感受一天的作息時間,知道在一天里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時。
3、課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時
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開始0時就是昨天的結束24時。
4、觀察鐘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別從幾時走到幾時,把鐘面變成兩種記時法的時間軸,直觀比較,引導學生發現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三、深入學習,記時轉化
通過利用剛才發現的兩種記時法的區別與聯系,首先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然后尋找規律,發現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考慮,12時以前的不減12,直接加時間詞;12時以后的要減12,再加時間詞。
再學習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讓學生自己舉例體會轉化的方法,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區別與聯系的認識。
最后練習兩種記時法的轉化,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電視節目預告改寫成12時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突破重點,體驗成功。
四、理解應用,推算經過的時間
1、閱覽時間
9:00—12:00 14:00—16:30 觀察圖書館中的閱覽時間。看到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試著算一算:圖書館全天開放多長時間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撥鐘,結合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化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經過了多長時間。
2、確定乘火車時刻
(課件出示:車票)從車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從家到火車站要20分,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小組討論:他最晚在下午幾時幾分從家里出發才不會誤火車?這時一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火車發車時刻、加到車站所需時間和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五、課堂小結,回歸生活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建構,用自己的語言理解為什么叫24時記時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并在課后用24時記時法做一份作息時間表,教育學生要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