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多角度立意課堂教學反思
情感 興趣 創新
——
案例描述:
在初三《話題作文——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感情,由愛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艱苦的努力+方法正確+少說廢話”展開討論,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解讀“成功”,進而導入 話題作文教學——“多角度立意”。然后以“達芬奇畫蛋”和“蘇軾的《題西林壁》”兩則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領:觀察思考——尋找特點——類比聯想——聯系實際——確立中心——選擇最佳中心,并以“手的五指”為話題進行師生多角度立意討論,要求學生觀察五個手指入手,找其特點(出示一些啟發思維的圖片),并由物及人,從現實生活中找觀點,多角度立意。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同學的回答五花八門:
團結起來力量大;五指配合親密協作團結友愛;孤掌難鳴;大拇指力量大;大拇指的我很丑但我很溫柔;小拇指的莫自悲要自強,永遠的承諾;食指中指無名指的獻身精神,當讓則讓……
這些回答從各個角度立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有了口頭表達的基礎,進行動筆訓練就順理成章,讓同學們以“樹”為話題,擬一個題目,然后以50個字左右陳述你的立意。學生聽到“五十字”,很高興,一反以前的不樂意,快快樂樂的進行獨立構思、小組討論,結果所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錯,立意不勝枚舉。
案例分析:
初三話題作文教學是初三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它占據了中考成績三分之一的分值,備受我們教師的重視。記得去年的同一節話題作文教學中,盡管教學的目標一樣,教學的要點一致,但是由于采用傳統的教法,羅列知識,列舉事例,所收到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氣氛一般。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我進行了優化。比較如下:
教學過程 | 第一次上課 | 第二次上課 |
導入 | 強調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 | 用愛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艱苦的努力+方法正確+少說廢話”的例子,激發學生的興趣。 |
分析討論 | 1、 提出多角度立意的概念和要領 2、 請學生以第一個話題進行多角度立意練習,教師點評 3、 請學生以第二個話題進行多角度立意練習 | 1、 以“達芬奇畫蛋”和“蘇軾的《題西林壁》”兩則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領 2、 以“手的五指”為話題舉例說明,師生共同討論 3、 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所給話題進行訓練 |
結尾 | 回顧多角度立意的要領 | 請全體學生齊讀多角度立意要領,鼓勵學生多角度立意。 |
學生反饋 | 學生認為與以往的作文課一樣 | 學生認為所舉的幾個事例很新鮮,印象深刻,比較感興趣 |
話題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就是要培養學生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進而獲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的創造性思維。要不為習以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權威,善于質疑。比如,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學習科學、提高學習效率的今天,應當倡導學生這樣立論: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下面就這次話題作文教學和培養學生多角度立意的幾個適宜的鏈接點展開分析:
一、 情感的鏈接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和體驗,具有信號、動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維傾向于某一寫作對象,促成智能的更好發揮。學生一旦對作文有了穩定而濃厚的情感,就不會視作文如重負,而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在命題、指導、評估諸環節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學,也要注意捕捉學生情感的火花。中學生的內心世界是異常豐富的。一個中學生,在日記中吐露了內心的秘密:“因為自己知識貧乏,我開始擔憂;為了自己無拘無束地灑脫一回,我開始了自責;為了那飄來的莫名的微笑,我開始了愛的尋覓;為了那一片飄零的落葉,我開始探索人生的真諦……”由此可見,我們現在的中學生的確懷揣著一顆焦渴的心。如果我們在教學時,適時從學生的喜怒哀樂中捕捉情感的火花,精心設計教學的內容,就能為學生創設積極的作文氛圍。從第一次的傳統教法到第二次的改變,其中所舉的事例,都是我在考慮到學生的情感接受后認真設計的,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論到實踐,從師生共同討論到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在第二次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從情感上接受多角度立意的要領,而不是灌輸式的接受。
二、 興趣的鏈接
從兩次的作文教學看,我發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很重要,這是多角度立意的基礎。學生只有在對所講內容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會積極的思考,回答才會五花八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可以說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動力,當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思考。
這節作文課的開頭由一味的強調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變為以愛因斯坦的公式W=X+Y+Z為契機,多方位解讀“成功”這個話題,從數學公式到文字表達,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投入到自然而然的立意當中。還有在舉“手的五指”的話題時,學生從一開始的好奇到教師的啟發后的躍躍欲試,似乎因為“這只手”推開了一扇多角度立意的大門,學生不再像以前一樣在預設的回答中徘徊,而是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因為老師同學的鼓勵,大家的回答越來越積極,課堂氣氛也調動起來了,一時間我真正感到學生的熱情、興奮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三、 創新思維的鏈接
多角度的立意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索、創造。”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新課標》作文教學中也特別重視,它的基本理念是:“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特別是在第四學段提出“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由創意的表達”。因此,這也是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
創新思維具有三個特性,就其思維的廣度而言,具有發散性;就其思維的靈活性程度而言,具有變通性;就其思維的個性而言,具有獨特性。由此,我想要培養學生的多角度立意就要通過審美立意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思維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如“手的五指”這個話題,啟發引導學生從“手的全部——手的個體”,從“手——做人的品質”,從“手——人——社會生活現象”……
同時,我認為還要讓學生放膽表達,拓展創新思維的空間。所謂放膽表達,就是教師提供一種或幾種話題的范圍,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命題,自己選擇角度,學生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寫就怎么寫,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這時生命力和創造力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勵學生放膽表達,不是說就可以不需要教師進行方法的指導,而是說學生剛進入立意狀態,教師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考慮較多的不是寫作方法,而是學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在這過程中,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它是激活創新思維的火花,它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感情通過交流產生碰撞,從而激活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合作的形式一般為小組合作和全班合作,從大環境到小環境形成交流的氣氛。就如話題“手的五指”的師生全體討論和話題“樹”的小組討論。
綜上所述,通過作文多角度立意的教學,我意識優化作文教學過程 ,徹底解放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自由行文,并不是說,教師可以袖手旁觀,完全放手讓學生創作,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在生活中尋找學生熟悉的話題,找準時機,引發興趣,在精心設計的事例中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讓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寫作真正成為學生內心的一種需要,在多角度立意的基礎上,使自己的作文充滿了真情實感,充滿新意。請讓所有的學生記住:“我創造,所以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