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通用7篇)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1
《假如》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一首極富童趣的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小詩內容淺顯,感情真摯,我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詩的內容,在朗讀中感悟詩的內涵,在朗讀中受到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教育。
我以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不斷地補充我講的故事內容,積極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來,通過對故事的了解,學生知道了馬良是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孩子,他用手中的神筆幫助窮人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愿望。我又抓住契機把學生引入文本: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擁有馬良的神筆,她想用馬良的神筆做許多許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寫成了一首詩,題目是“假如”。學生讀題后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讀起課文來……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后,我設計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融入文本,走進小作者的內心。這首詩的朗讀有兩個難點:一是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朗讀時卻不能一樣,應該有一定的變化。二是各段所描繪的對象不同,朗讀時應該突出各自的不同形象。為突破難點我首先范讀這首詩,使學生感受到作者三個愿望蘊涵的.不同情感,我從孩子們興奮的眼神里知道,他們被小詩人感動了。我還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四處“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并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三個愿望的不同情感:“畫一個紅紅的太陽”是興奮,“畫許多好吃的谷粒”是喜悅,“畫一雙好腿”是沉重。我運用了指名讀、齊讀、引讀、創設情景讀、比賽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讀中,孩子們的心和作者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教育。
孩子們的心是最純最美的!在課堂上我也被孩子們感動著:學完課文后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畫什么?孩子們似乎早就期待著這個問題,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為盲人畫一對明亮的眼睛,讓他們能重見光明,能看到美麗的世界!”“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沙漠畫上草地、森林,讓動物們能在那里快樂地生活,使人們能安居樂業。”“假如……我會給貧窮的山區畫一所學校,讓家庭貧窮的小朋友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學習。”“假如……我會給缺水的地方畫上河流,讓田里的莊稼能得到灌溉,人們能喝到甘甜的水。”“假如……我會給無家可歸的人們畫許多漂亮的樓房,使他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假如……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彩繽紛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
孩子們的腦子里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里有著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里裝著無數美好的愿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2
今天將日記兩則結束,課堂伊始,以自己做過的夢來進入這一課。孩子們的興致還是很高的,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日記兩則。學生讀全文說說自已的體會及問題。讀第一篇日記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夢中的美,同時注意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是讓學生說話練得太多,時間沒把握好。如:羨慕、迫不及待等并通過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指導朗讀。
現實中對媽媽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認為媽媽很小氣,在這里我先引著學生順著小作者的`思路讀,體會小作者從高興——生氣——不高興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認識去分析,當學生把第一篇日記讀得十分符合人物時,我問:小作者對自已媽媽這樣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認為呢?你認為他的媽媽到底小氣嗎?再默讀課文思考。
結果學生就開始了分析,有認為她媽媽舍得買那么多書給她,并也買了裙子給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樣罷了,說明她媽媽還是很關心她的等等,學生的意見也還真多。
后一則日記,主要解決剛才的問題:阿英是誰?她在哪里?媽媽為什么要給她也買一份禮物?最后這個小女孩為什么又不要那條白紗裙了呢?經過讀思結合學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反復讀,并結合理解讀出不同的語氣。小作者的心情也高興了。
至于日記的格式強調的還是不夠詳細。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沒能把握好,研究教材還不夠透徹。板書過于簡單,沒能突出主題,重點詞的板書不夠到位,應該注重簡潔明了,并且一些重點詞應該及時地寫在黑板上。
其實應該在課尾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想法。聯系生活說自已的決心和做法,說自已也要怎樣節省來幫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樣的小孩。我應該順之將其引入現實,那就是節省錢,來資助濟源山區的一些貧困學生。可是時間不夠了。整堂課時間安排有些前松后緊。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3
讀著《黃山奇石》,驚嘆于黃山的神奇,也驚嘆于大自然的偉大。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的創造。我們仿佛被作者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我們似乎并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的一個觀景臺上,美美的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
黃山奇石有趣,作者寫得也有趣,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被描繪的胡靈活現,呼之欲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悟、理解和體驗,使其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松明白,興趣盎然。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5
一、運用古代小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小學生們都生活在科技社會中,接觸到的都是動漫、電腦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知道李白嗎?學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寫了《靜夜思》這首古詩。然后我又問孩子們知道汪倫和他是什么關系嗎?他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我馬上告訴他們,老師從網上查閱了李白和汪倫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認真地聽老師講故事。(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于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怎樣用朗讀的加以體現?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播放古樂,創設情境,飽含深情地朗讀了詩句,學生讀出了李白為意想不到的相送而“驚喜”,從而體驗到了這份“比桃花潭水還深”的友情。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古詩詞誦讀的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提供了古詩學習方法和六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當學生遇到難點時,讓學生質疑,教師適度地加以指導,對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拓寬。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6
《郵票上的齒孔》是一篇說理課文,課文通過講述發明家阿切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的故事,贊揚了阿切爾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啟發學生從小要養成愛觀察、勤思考、敢動手的好習慣。
第一課時學生已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第二課時主要任務是解決導學案上的`“精讀感悟”、“鞏固練習”和書上的課后題。
“精讀感悟”設置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說一說阿切爾是怎樣發明郵票打孔機的?”一個是“你還知道什么東西是誰發明的?”第二個問題我提前布置讓學生在網上查了資料,沒什么難度。但是第一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可能學生心里明白,但在組織語言時可能說的不夠全面或太過詳細。為了節約時間,我把問題轉化成填空題,提示學生。這樣學生回答起來就比較簡單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本以為第二個問題很快就可以解決,沒想到學生們查的資料太多了,一個個都是寫了滿滿一頁紙,都急著在班里展示,看著他們那么積極踴躍,我也不忍心打斷他們。結果展示環節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整節課顯得頭重腳輕!
在處理課后題時我把書上的“讀一讀,用帶點的詞語各說一句話”改為了“選詞填空”,讓學生自己理解著去辨析詞義,學生很輕松的就選對了。造句時,因為課前學生查了很多“誰發明了什么”的資料,用“發明”一詞造句已無需訓練,“發現”造句時,學生思想比較局限,我稍加點撥,告訴他們:發明就是創造的意思,而發現是發覺、知道。造句環節也進行的比較順利!
因為在“精讀感悟”環節占用時間較多,導致“鞏固練習”時時間不夠充足,本應該由學生自己閱讀的短文,臨時調整為我讀短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后題。最后的“拓展延伸”環節本來是課文主旨升華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時間安排不當,課堂上已沒有時間,只能留成作業讓學生課下閱讀。
語文二年級上冊課后教學反思 篇7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貍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后的表現,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騙上當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貍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貍來體會感悟,我還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是,我都讓學生試著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么反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貍,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煉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通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后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