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1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刻畫了他樂觀助人、愛學生、愛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指出:閱讀本篇課文,可以用給自己提問題的方法幫助思考。我一直認同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被教育者終生學習的能力。于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運用給自己提問的方法,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使教學的每個環節落到實處,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以《理想的風箏》為例,教給學生——給自己提問,自學課文的讀書方法,因此,我率先詳細示范了如何根據句子提問思考;接著以閱讀提示為例,讓學生明白如何根據段落提問;最后啟發學生如何根據篇章體溫
二、讓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落到實處。
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開篇就讓學生大聲朗讀,做到讀準確讀流暢。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問邊思考,一節課,光是朗讀課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時間。難怪有老師課后對我說:“開始看你這樣讓學生讀書,都不知道你后面還有什么內容可以講了。”
其次,對于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這節課開書朗讀,我下位巡視檢查,發現很多同學讀過一遍課文之后,卻并不認識“貯”這個字,針對這種讀書走過場的現象,我并未因為這是一堂教研課而姑息,而是當即指出問題,并要求同學們回過頭借助工具書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嚴肅指出這樣讀書的危害。
另外,重視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一種新的讀書方法。那么學生方法掌握如何?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最重要、也是我個人認為最成功的教學環節:師生、生生間的相互提問。這其中有個人提問個人答;有個人提問好友答;有小組提問小組答;有老師提問學生答等。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可及時了解同學們對課文了解情況;二可學生是否學會提問學習;三可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勇于發表個人見解的優秀品質;四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五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乃至最后無法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任務。這我就不得不談談本次教學的失誤:
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仔細讀讀這篇課文,就不難發現,這篇文章篇幅很長,意蘊深刻,作為一個小學生,他們是很難理解成人世界的種種作為,而我,在這里又恰恰犯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之大忌,不僅沒有給學生減輕負擔,反而將一種新的讀書方法滲透進來,其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描繪了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風箏,并將這些風箏放到蔚藍的天空,讓風箏帶著自己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文中一共寫了7個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飛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夠當一名海軍;小薇薇放飛蝴蝶希望以后可以當昆蟲學家等。
講完全文,讓學生明白不同風箏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所以每個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請問你們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話剛說完,整個班級就沸騰起來了:老師,我想當科學家;老師,我想當老師;老師,我想當作家;老師,我想當一名工程師……
但是有些學生的答案竟然是要當孫悟空,學他大鬧天宮,還有的要當神仙……
等大家講完后,我進行小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如當老師、作家、工程師……但我們說你現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經實現了理想,還需要大家面向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奮斗,付出汗水才能實現。但有一些理想應該值得注意:想當孫悟空的同學,這樣的理想與眾不同,有獨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實際。因為孫悟空畢竟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是靠我們人去想象出來的。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孫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領已經實現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還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實現。但也有些卻是不可能實現的;如72變、一根毫毛變成一只猴子,大鬧天宮等,因為天上沒有天宮。所以對于這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學生處于兒童時代,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對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別是童話、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們一樣能夠神通廣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覺得這一些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并加以引導。在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追求的同時,必須引導他們怎樣去通過奮斗來實現理想。并指導他們去掉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如前面所說的孫悟空的72變、大鬧天宮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成長。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通過三件典型事例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文章很長,仔細閱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三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為后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復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后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堅強的精神,重點讓學生感受板書的動作從而深層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難點
課伊始,就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學完課文的主體部分后,學生可能對理想的風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贊美和思念。這樣前后貫穿起來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課題,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本周教學內容:
六年級語文 25課《竊讀記》、26課《理想的風箏》。
教學反思:
本周講的是25課《竊讀記》、26課《理想的風箏》
25課《竊讀記》:目標主要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我從讀課題入手理解題意,讓學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檢查生字,讓學生在集體匯報、重點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學會的生字,接著檢查詞語的認讀和詞義的理解,接著再讀課文,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標題,理清文章的習作思路。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然后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竊讀感受的一個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慈味。”接著,圍繞這一個句子展開學習,如“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懼怕與快樂?”讓學生充分讀書,抓住文中極為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對讀書的喜愛。再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理解。學生學得比較輕松。
26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開頭先描寫春天放風箏的景象,然后作者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上課和課后的情景,最后以議論形式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懷念與贊美。課文贊揚了劉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課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稱敘述,采用倒敘的寫法,運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境界,寫人的方法值得借鑒。
因這篇課文較長,課前我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把課文讀熟并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讀自悟。盡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劉老師課上的表現,也許別的殘疾人也能做到,但課后的表現,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也是讓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發出感嘆。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老人,年復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不足之處:
1、課堂上我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不夠重視,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課堂的氣氛調動不起來,顯得比較沉悶。課堂上準備的編鐘相關材料過多,因而介紹時占用的時間長,沒有完成預定任務;
2、朗讀的指導我覺得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做得不夠到位。在學生說到劉老師提問、考試時的情景時,應該讓學生多讀。應該讓學生先讀再談體會,接著再讀。還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說說劉老師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應該怎樣把這種心情讀出來。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體會劉老師對學生的愛。
糾正措施:
教學中,要不斷地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思想實際、理解能力去考慮、去準備,多觀摩名師、名課的精彩之處,細加體會,不能再閉門造車,制造出教師講解與學生領會之間的溝壑。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是半獨立閱讀課文,篇幅較長,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學在啟發學生學會思考、欣賞上著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對閱讀材料有大膽質疑的能力,并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是五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課文雖然只用一個課時來教學,我感覺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問題,解決學生的疑難。
我的教案是粗線條的,空間很大,目的是屆時循著學生的思維調整,預設環節不能過細。
學貴有疑。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鼓勵他們學會在疑問處打個“?”。學生能抓住關于篇章的主要脈絡提出兩個問題,還就重點文段的關鍵詞語提了兩個問題,都挺有思考價值。我把四個問題拋向學生,大家聯系課文仔細體會、理解。“老師的上課與放風箏有什么聯系?”——兩者看起來沒有相關,但課堂的精彩與主人公劉老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響了作者。所以,當明媚富有生機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盡管身有殘疾但活得頑強、快樂的劉老師來。學生通過能提挈全文的問題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另兩個抓住關鍵詞——“引起同學們激動的心跳”和“功德無量的圓木棍”來思考的問題,看出學生對重點語句的把握較準,知道從關鍵詞上突破課文理解。對這些疑問,我只做了理解準備,課上是根據學生的質疑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的思維引領教學程序。我
較滿意他們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理想的風箏》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投影來,讓學生或緊扣重點詞讀出景物中蘊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頓、語氣的轉換觸摸人物心靈的剛與柔......課前,我是特意范讀了一次的,學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聽得入了神。所以教學時,他們模仿范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以聲傳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閱讀者認識深淺的方法。
3、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文章以一名殘疾老師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兒童要珍惜光陰,熱愛生命。課前我讓學生搜集身殘志不殘的事例,他們在搜集、匯報、聆聽中獲益不淺;課的尾聲,讓學生在劉老師的圖片下寫自己的心里話,學生直抒心臆,深化體會。我還借助前一天報紙上海倫﹒凱勒遺囑的話教育學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強音才能領略命運的精彩。幾個設計將積極的人生意念深入學生的心靈。
不足:
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松后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圓潤些。課的末尾對劉老師“理想的風箏”的領悟還缺少回顧總結,顯得不夠完整。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在第四次作業中提交的《<理想的風箏>教學設計》是本人執教的一次公開課例教學設計,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實施,當時頗得教師好評,現在精心整理一下,做個深入的反思:
一、回歸詞串,巧妙串聯復習,整體回顧全文內容。
詞串識字作為蘇教版教材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在開課伊始出示的詞串巧妙遷移運用,形式新穎,又呼應低年級內容,加上所選詞串是對本課內容的概括提煉,學生一讀即懂,作為第二課時復習導入,有效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整體內容,了解課文主要是從具體的三件事來寫劉老師的。
二、關注作家,適時適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顧全文內容后以伴樂課件出示作家圖片及心靈獨白“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創設了走進作家心靈的情境,加上教師的深情朗讀,喚起學生探知作家心靈的強烈愿望,開啟學生閱讀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走進文本,探究課文內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了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靈,我找準了焊接點,挖掘搜索了相關背景資料——介紹蘇叔陽如何堅強面對失敗和挫折的資料,讓學生走出文本,走近蘇叔陽,課內與課外有機融通,領悟劉老師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堅強品格,實現了對教材的超越,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
三、以生為本,把準重難點長文短教。高年級的課文長,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也越來越多,而課時卻沒有增加, “長文教短”,是唯一的選擇,加上學生經過多年的閱讀訓練,已經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學中,我一改以往教師的按部就班教學法,采用了直撲中心的方法,從重點段開始突破,這一方法提領而頓,輻射全文,使長文變短,不僅突出了重點(課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難點(課文為什么以“理想的風箏”為題),無關緊要的內容暫且忽略,也巧妙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以讀為本,深入細膩品味言語。言語是文章情感流動的血脈,縱橫組合,唯有引導抓住關鍵詞句深入品味,方可達到閱讀教學的的效果。圍繞“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說說你從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重點,研讀課文,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思考、圈畫批注,然后,引導學生匯報交流,引導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指導品味,就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過程,學生準確地抓住課文中的細節、詞句,感受和體會句子背后蘊藏的深刻含義,這正是課標要求我們培養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同時,自然會真切地感受到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一過程,既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華,自然順暢。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自我咬文嚼字過程中的默讀思考,讀書批注,抓住“騰起一片笑聲—泛起酸澀—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動的變化,以及劉老師旋轉板書時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讀體會,悟文明情,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為豐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分享閱讀所得,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理解生活、工作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感悟體會到是因為劉老師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支持著他工作敬業執著、自強不息,更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特點。
六、緊扣主題,滲透人文教育。在課堂學習最后一個環節里“回顧開頭,升華情感”再次回旋,緊扣主旨,讓學生深刻明確劉老師的形象,理解了課題,更是由此躍出文本,與文中人對話,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飛屬于學生自己的理想的風箏。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文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和執著的追求。
文章開篇就描寫了春天萬物復蘇、細柳舒展、鳥語花香、藍天“彩蝶”的美麗情境,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作者蘇叔陽在仰望蒼穹、風箏翩翩的景象中回憶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殘疾的劉老師,學生的感情之弦瞬時把美麗的風箏和殘疾的劉老師系在一起。
而后,作者回憶了劉老師的外貌以及他“笑談腿殘”的故事。從中,學生初次感受到了劉老師的風趣、幽默以及他的樂觀與豁達。而從“劉老師艱難地為孩子們上課板書”的環節中,學生又進一步地認識了這位堅強不屈、盡心盡職的殘疾老師。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現了一段景色描寫,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又是美麗的春天,這似乎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值得去細細品讀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內涵。
至于后文中描寫劉老師做風箏、放風箏、追風箏的情景,更是牽動著每一位同學的心。至此,劉老師的樂觀豁達、自強不息、與困難和挫折頑強抗爭的精神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