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設計方法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 (一) 知識點、教學目標的配置 ① 教學目標受課程標準的制約 課程標準以前叫教學大綱,被稱之為教育憲法,改稱課程標準是考慮到教育固有的規律,有意識地弱化了大綱的指令性質。但是課程標準是課程最終達到的目標,是教學目標的總體性的終極標準,不能充分體現對每一節課的達標要求。教學目標是針對一節課的知識,它要求很具體,根據知識點的性質不同,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響的教學目標體系有兩個,一個是加涅的認知目標體系,另一個是布盧姆的認知目標體系,我們國家廣泛使用的是布盧姆的體系。但布盧姆的教學目標深受美國文化和思維習慣的影響,各國在引進時都作了相應的修改,我們國家各省市對教學目標分級處理也不同,比如吳邊顯在《新教學論》中就將認知水平分成記憶、理解、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四級,我們在進行知識、目標與教學策略配置時,應當根據北京市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擬定教學目標。 各位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有行為動詞,因為只有通過對學生外顯行為的觀察,才能隨時掌握你的教學是否達標了。 另外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目標分類,布盧姆的教育目標是認知領域的,對于勞技課一類的教育目標還有一個動作技能領域目標,分為模仿、操作、精確、聯接四級。對于思品一類的課有一個情感領域的目標,分為注意、反應、價值判斷、組織化、價值復合形成個性五級。在此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② 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決定教學目標的因素有三個 ·課程標準 代表了國家的意志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個時期是不變的,是較穩定的常量。 ·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階段性和群體性的特點,在某一學年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時間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就相對穩定。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清楚所教學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 根據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對學生的分析就更要擺到突出的地位。事實上即使在同一學年段或同一個班級里,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屬于視覺型的;有的屬于聽覺型的;有的屬于動覺型的。因此在學習目標確定以后,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和組織教學資源時要考慮滿足不同學習類型學生的學習需要。 ·教材的知識內容的性質 教材知識內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穩定、最活躍的變量,因此,設定目標最關鍵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進行教材分析要有兩點必須考慮的 所作課在整個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承接關系。一般單元起始課往往要求學生記住定義、粗知方法,而單元的結尾課往往要求學生會運用定義和方法解決問題。 所作課有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中有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然后根據知識點的性質配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哪些知識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達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還要會應用。 教學目標是一個體系,包括三方面,知識掌握、技能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凡是整合課要把信息技術素養作為目標融到相關的條目中,比如通過對網上資料的瀏覽提高快速閱讀能力;使學生掌握超文本的閱讀方法等描述語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標中還可以寫:能自覺規避網上不良信息等內容。三方面要寫全,再強調一遍知識點后面要跟行為動詞,技能的升華就是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相當于思想滲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學目標 A.交待教材、章節、單元、第幾課; B.交待學生已具備了哪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 C.交待本課與前后章節各方面知識的關系;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D.交待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交待各知識點的性質; E.根據課程標準,所教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最后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F. 交待資源形態的特點,根據特點交待信息素養目標。 (二) 如何確定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就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學習活動程序、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和媒體的組織與呈現的總體考慮。 *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問題的基礎是分析教材,根據教材分析制定教學目標。第二步就是根據知識的性質,學生的學習風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們國家引入布盧姆的教學目標時,專家對有關的教材知識性質作了分類,即事實性的知識、概念性的知識、技能性的知識、原理性的知識、問題性的知識,對不同性質的知識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實、創設情境、提供示范、呈現過程、設疑思辨。構成一個直角梯形結構圖。這個結構圖可以作為制定教學策略的參考。 評價 設疑思辨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呈現過程 提供示范 創設情境 展示事實 事實知識 概念知識 技能知識 原理知識 問題知識 其實這個結構圖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索引,學生可以根據這個結構圖,直接去搜索學習資源,比如事實的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趙州橋的樣式等;原理性的知識學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變過程,像減數分裂等等。設計時這樣處理的教學策略,就更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