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設計方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也是一種策略,我們現在基本上是以課堂群體學習活動為主,環境是基于校園網的多媒體環境或者是網絡機房,組織形式上表面看與傳統的組織形式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分三種:集體學習活動,適合于新知識的學習或群體練習;個別化學習,適合于有針對性的事實查找,簡單問題的解決;分組合作學習,適合于復雜問題的意義建構。其中個別化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更適合在網絡機房學習。當然多媒體教室里也可以進行分組合作學習,但如果分組時間過長,在知識處理上會遇到困難。 *學習活動程序就是我們常講的教學步驟,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在設計活動程序時,要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學習活動的時間分配,很關鍵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的學習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 *在知識材料的組織上,由于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資源,教師要將網上的資源與課本的知識進行重組,形成新的系統知識提供給學生或者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和內容。這一點是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沒有考慮到的。 ·在學生進行“會話”和“協作”時,教師不要忘記自己是“知識意義”的承載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這種交流只能是啟發式的、引導式的、質疑式的,決不能是灌輸式的,傳授似的。 2、 交待教學策略要注意說明選擇策略的依據。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主體,是教學設計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學策略時,要講清為什么選擇這種策略。比如你采用設疑法導課,你就要說明“疑”可以啟動學生的思維,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復習方法導入,你就要說明這是為了喚起學生頭腦中舊知識的蘇醒,以使新知識找到生長點。總之要善于用現代教學理論解釋你的教學行為。 3、確定教學策略的依據 ① 從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的來考慮,比如上例所舉導課的例子。 ② 從知識點的性質來考慮,比如地理現象具有大尺度、慢變量的特點,要想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空間內講述清楚有困難,所以采用視頻手段來“濃縮”億萬年的變化過程,或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這種演變過程。 ③ 從學生的認知需要來考慮,教學中當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經驗與新的知識有距離時,教學就會產生困難,這時教師或者設計一個恰當的類比事物(舉例)使兩者發生聯系,或者利用課件或網絡資源,提供替代經驗,以彌補學生自身經驗的不足。 上面介紹的三個方面以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價值最高,因為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出發考慮教學,符合主體教育和建構主義認識論的教學潮流。 (三)信息環境與教學資源的配置 教學資源是指支持教學活動的物質條件、經濟條件及心理條件。課本,教學媒體,網絡環境、學生的心理素質都屬于教學資源。為什么說學生的心理條件也是教學資源呢?現代教學論認為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學就會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幾年推廣的快樂教學、成功教學、情境教學就是充分調動和運用了心理條件。另外像上個世紀中期保加利亞洛扎諾夫搞的暗示教學,就是巧妙地運用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發揮超常的記憶力,一節課可以使學生記住上百個單詞。這是調動人潛意識資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體到媒體的組合上、信息環境的選擇上、信息資源的配置上,也同樣有設計組合的問題。因此在配置資源和信息環境時,首先要有對資源和媒體的分析。 1、分析的依據一般有以下三點: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彌補教材的不足,或是改變教材的知識形態,使知識形態適應學習者的學習風格。 知識是分形態的,有文字的形態、聲音的形態、圖像的形態,不同的人對知識形態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聲像形態的知識接受能力越強。 (2)是學生的需要,或是為學生提供替代經驗;或是創設教學情境;或是簡約概括知識,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意義的構建。 (3)是考慮媒體的功能,比如音樂引導情緒升華感情的功能;音視頻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過去我們對常規電教媒體研究的是比較透徹的,對幻燈投影、錄像機等媒體的表現力、重現力、接觸面、參與性、受控性都有過分析和測試。信息技術進入教學以來,對一些軟件平臺媒體,則分析研究得不夠,但是只有了解各種形態的資源特點,媒體的功能特性,我們在資源的組織上,軟件媒體平臺的選擇上才會心中有數,運用自如。下面根據老師們在教學中的使用經驗,做一個初步的歸納。 ·資源庫、網絡資源及校園專題學習網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強;自主選擇性強;知識形態豐富;超文本結構;易讀取和下載;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結構不良,須學習者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