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師:(出示文字:沈從文——“家園”何處?)這幾天我們看了
生:云南。
師:有一點對,但只有一點對。(點第二個)
生:湖南。
師:還是只有一點對。誰能答一個全對的。
生:四海為家。
師:這個好一點了,但還是沒說到點子上。注意一下:問題上的“家園”兩個字是帶符號的)
生:沈從文家在心中。
師:還記不記得去年我們學蘇東坡的時候,介紹過一句東坡名言。填空:————是我家。
生(齊答):此心安處是我家!
師:那么沈從文的心安于何處呢?現在我們打開書本。
(學生打開書)
師:看看注釋1。大家一齊讀一下。我們就從第二行“沈從文”讀起。
生: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師(笑):有沒有找到“家”啊?
生(齊答):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師:對了。這個說明沈從文家在哪里?
生:沈從文的家在他的作品里,在歷史文物研究里。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是要從他的作品里看看沈從文的“家園”到底是怎么樣的。
師:本文選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有刪節,刪節部分在我給大家的資料第一頁。現在我們快速閱讀一下《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邊讀邊思考一個問題:昨天看的《邊城》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有何相似處?
(5分鐘后)
師:《邊城》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的相似處!來,每人說一個。
生:都有民歌。
生:民歌中都是情歌為主。
師:還是民歌,有沒有別的。
生:跑馬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
師:節日差仿,是吧,《邊城》端午節的劃龍舟與云南跑馬節的賽馬差仿。
生:好象沒有了。
師:那好,我們再來看一篇文章:《湘西民族的藝術》,我們已經粗粗讀過一遍了。現在再看一邊。還是思考一個問題:《湘西民族的藝術》與課文有什么相似處。
(5分鐘后)
生:還是民歌,還有就是民歌的種類與表達方式也很類似,
師:能不能說幾個類似的詞語。
生:見景生情,即物起興,隨事押韻。
師:不錯。還有別的嗎?
生:女孩子身上穿的服飾也類似。
師:我們請兩個同學分別讀一下寫服飾的類似文字吧。
(一生讀課文中文字,一生讀《湘西民族的藝術》中有關服飾的文字)
師:很明顯的類似,是吧。那么,沈從文為什么會對服飾這樣感興趣?
生:他是文物學家,服飾研究家,喜歡這些傳統服飾。
師:前天我們看的有關沈從文文革遭遇的資料好象說他研究文物啊服飾啊什么的是迫于無奈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中也有這么一句話:“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大家找一下。(停頓)有吧(學生答:“有”。)這說明他不喜歡服飾么。
生:可能是出于職業習慣吧。
師:可能吧。但還有沒有更好的答案。
生:沈從文愛“美”、愛“文化”,在他眼里,服飾反映了“美”與“文化”。這篇文章第三節最后一句說了:它反映的不僅是個人愛美的情操,還是這個民族一種深厚悠久的文化。
師:很好,我們一起來把這一節讀一下。注意里面有關“美”與“文化”的字詞要讀重音。
生:齊讀。
師:我再來補充一段文字,是前天我們看過的《從文自傳》中一節,我們看看年輕時的沈從文對文物是什么態度。(出示文字)來,你來讀一遍。
生(讀):我從這方面對于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分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種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由于這點初步知識,使一個以鑒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象為生的鄉下人,進而對于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發生了極寬泛而深切的興味。這是個人的幸運。
師:非常清楚,沈從文文革中研究文物雖然是出于無奈,但他對文物其實是一直有感情的,因為這里有人類智慧的光輝,有我們的傳統文化。
師:好,關于服飾,關于沈從文研究文物我們就暫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再回到老問題:還有類似點嗎?我們繼續尋找。
生:還有就是這兩篇文章的人物很相似:都是年輕女子與老人。
師:我們來具體找一下,如何?
生:課文里面單獨描寫的有對歌的女子,趕馬的十四五歲的女孩,一個七十多的老漢。《湘西民族的藝術》也是兩個很年輕的女孩,一個七十歲的老漢,另一個也有五十多了。
師:我們再聯系一下另一本書——《邊城》。
生(恍然):主人公也是一老漢一少女。
師:我還可以告訴大家,沈從文有很多小說主人公也是老人、少女。現在我想問一下大家了:老人和少女對沈從文來說意味著什么,他要這樣可能是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反復的寫?(出示題目:說說以下這些事物的象征含義:節日;民歌;老人;少女。)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思考,可以小組交流。
(一分鐘后)
師:我們從最簡單的說起吧,民歌,怎么樣?
生:民歌里面有傳統,是傳統的象征。
生:民歌是愛情,是反抗。
師:忘了告訴大家了:在《湘西民族的藝術》里有一句話寫民歌特點的話與課文中某句話幾乎一模一樣的,大家把它找出來,看誰動作最快!
生:在第三節第三行:不論早晚都可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課文里在哪兒?
生:129頁最后一行:本來早晚都可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我們用兩個字概括。
生:“美”,“情”。
師:很好,那我們清楚了,民歌在沈從文心里意味著“傳統”,“美”,“情”,當然,這個“情”包括了“愛情”。別的呢,誰來說?
生:這些“節日”都是中國傳統節日,所以“節日”也意味著“傳統”。
師:不錯,在這些節日里,我們可以觸摸到傳統。老人、少女呢?
生:老人意味著過去,也就是傳統;少女代表了未來。
生:少女是“美”的象征。老人是“情”的象征。
師:少女美,這個不言自明。老人為什么是“情”呢?
生:課文132頁寫老人,反復用“熱情”一詞。第十行“充滿智慧和熱情”,倒數第四行“十分熱情整本整本地唱下去”。
師:非常好,我想現在我們可以概括出沈從文“家園”的特點了:一個傳統的,充滿“美”與“情”的世界。我們這節課就先上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