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給孩子開處方藥
王 晶
。
今天看了王曉春老師寫的《今天怎樣做教師》一書,猛然間意識到,自己以前的那些教育方法雖然短時間內維護了教師的威嚴,但是仔細想來并沒有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有的時候還會加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誤解。其實現在教師采用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沿襲老例。這就如同給病人開了一幅非處方藥一樣,不是不可以,可是能否針對學生的問題,標本兼治,就很難說了。
王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出要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教育一個有問題的學生,就像給他診斷病因,先要看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病癥,不守紀律只是表象,造成的原因會有很多種,有不少類別。具體到人,則幾乎一個孩子一個樣。需要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長史進行十分認真地分析,找到屬于“這一個”孩子的病癥所在,才能對癥下藥。孩子需要的是適合他個人病癥的處方藥。這個比喻太形象了,它點醒了我,不禁讓我反思起自己兩年來的教育教學行為,到底有多少研究和創新的成分在里面?教育智慧的含量有多高?到底給學生開了多少張處方藥?還是開的都是非處方藥呢?
以前也曾讀過一篇從美國翻譯過來的文章《傳遞幸福》,我很喜歡文章中這位教師說:他的學生們每天帶著不同的煩惱來到學校,而且想把因這些煩惱而產生的諸多不滿發泄到別人的身上。為此,這個班成了“亂班”,班內的各項活動都開展不起來,這令他大傷腦筋,焦頭爛額。他的思緒天天停留在學生的身上。終于有一天,他找到了改變學生的措施——信任與幸福的傳遞。同時也懂得了同學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作為一個人被他人欣賞和愛的感覺。我們的學生如同五彩繽紛的世界一樣,他們有著自己的豐富多彩。每個班的學生成績可能或高或低,但每一個學生都是值得教師尊重的。成績再差的學生也有美麗的夢想,作為教師我們要擁有藝術家的眼光,學會欣賞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閃光點,信任他們,理解他們,敞開自己的心靈,去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碰撞與交流,讓他們真真切切感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讓每個學生尤其是那些后進生也都生活在快樂幸福中。這位教師真正的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同時也給自己的班級開了一劑藥到病除的良方。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是教師心靈的慰藉、指路的明燈。回憶以前的教育的種種,自身是實在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不問青紅皂白,一味的指責和抱怨學生素質的低劣;不管學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仍然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他們;見他們取得了進步,沒有絲毫的贊美和鼓勵,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這些陳舊的教育方法每每都給學生開了一劑難以下咽苦藥,也因此教師和學生越走越遠,有時候竟然走到了針鋒相對的對立面。好在讀到了《今天怎樣做教師》,并結合文章中的實例,積極反省了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一個比較科學、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方法制定出來后也不能盲目的應用。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進步。
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新型老師,只能管好孩子是不行的,一定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從研究的角度去處理學生發生的問題,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教育才會有效果。
!
2006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