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化肥簡析與教學建議
鹽的概念已經在第十單元酸、堿的化學性質中提出,本單元是對鹽的相關知識作進一步拓展:課題1是從生活中的食鹽拓展到化學意義上的鹽類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們常見的鹽也不止食鹽一種;課題2通過介紹化肥拓展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兩課題都是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通過實際例子展現化學的魅力。
本單元還是初中階段無機化學知識的最后部分,在介紹鹽和化肥的同時,也對酸、堿、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碳酸根離子的檢驗、分離提純物質及化合物的分類(供選學)等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和延伸。
本單元的特點是寓化學知識的學習與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于實際應用中,學用結合融為一體。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化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生活中幾種常見鹽的組成及用途;化肥的種類及應用;酸、堿、鹽的反應──復分解反應;過濾、蒸發等分離提純物質的基本操作技能。
本單元教學難點是: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本單元教學建議:
1.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化學知識
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類物質,象食鹽、碳酸鈉、碳酸氫鈉、高錳酸鉀、石灰石等,特別是食鹽,更是天天接觸的東西。課堂教學就可以先讓學生列舉生活中見到的鹽,再通過教材的閱讀,使學生從鹽的生活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由身邊的化學物質學習化學科學知識。
化肥是農村學生常見的物質,其中無機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鹽類物質。教學中可以把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上,使學生覺得化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學好化學知識的動機。
2.讓學生學習規律性化學知識
課堂教學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實現知識內化,即通過解決是什么(陳述性知識)和為什么(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的問題,把握知識規律;二是形成學科技能,即通過知識的應用,把握知識應用規律。本單元教學中,要讓學生把握物質分離提純的原理與方法、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各類物質之間反應的規律、物質分類等規律性知識。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通過師生的多向交流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的過程,是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是實現學生在教學中認識主體作用的一次質的轉化,也是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果。這里“教”是條件,“學”是關鍵。從認知程序看,教師是從整體到局部,而學生是從局部到整體,教學過程正是在新知識這個認知連接點上實現認知的轉化,即由教變學的轉化。在新知學習過程中,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這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的環節。不是教師直接講授或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而是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學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在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清單”;確定搜集知識信息的渠道、途徑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知識和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二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這是主動學習的拓展性的環節。學生群體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的學習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種理論、觀點、假說、思路、方法等,通過社會協商的方式使群體的智慧為每一個個體所共享,內化為個體的智慧,拓展個體知識視野,是形成學生表現、交往、評價、批判能力的重要環節。要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要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