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化肥簡析與教學建議
3.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知識
氯化鈉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舉了一些最常見的例子。教學中可以發動學生結合課后習題多列舉一些,如鹽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癥、預防感冒等,以開闊學生思路,活躍課堂氣氛。
對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用途的教學,主要是把性質與用途聯系起來,使學生掌握性質決定用途的規律,從而由物質的性質去發散分析物質的用途,再由實踐確認,以此來培養學生思維發散的習慣與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方法的“活動與探究”;氮肥的簡易鑒別資料的學習以及“調查與研究”家鄉近幾年來使用化肥的情況(包括品種和用量),土壤質量及作物產量情況等,并對這些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對當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提出看法和建議的活動。教材中化肥的知識很有限,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化肥和農業發展的一些趨勢,樹立一些觀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如化肥發展的概況和趨勢等,也可以結合課題后的“調查與研究”發動學生收集資料,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運用及價值。
地處農村或靠近農村的學校,應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補充一些具體種類的化肥、農藥的應用知識和技術,使學用結合。也可以結合生物課的學習,開展化肥對植物生長影響的課外探究活動。
注意利用對有關化肥、農藥使用利弊的思考,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解決原有問題、促進社會和生產發展的同時,往往又可能會引出新的問題,因此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是永無止境的。
4.用教材教學生學習化學知識
“活動與探究中”的“討論”是學生動手實驗前的必要準備,也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應充分利用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
實驗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學期已經學習過,但由于練習不多,相隔時間又較長,應要求學生作好預習,提醒學生復習稱量、過濾等操作,使學生實驗時心中有數,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同時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藥”。對實驗中出現的新儀器和操作技能,教師要加以指導。例如,蒸發溶液時要注意倒入蒸發皿里的溶液以不超過蒸發皿容積的2/3為宜,倒入過多溶液,加熱至沸騰時易迸濺。另外,如果粗鹽溶解后產生沉淀過多,應提醒學生:過濾時最好先讓上層濾液濾過,然后再將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進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濾紙纖維的間隙,使過濾速度過慢。
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鈉較多的是它的堿性──去油污;在生活中利用碳酸氫鈉較多的是也是它的堿性──用作藥物中和過多的胃酸。教材中有意回避了這一點。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涉及水解問題。在教學中很可能遇到學生提出有關問題,可以簡單告訴他們這兩種鹽溶于水呈堿性,不宜過多、過早講述鹽水解的知識。在這里留下一點懸念,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