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一氧化碳(精選15篇)
5.5 一氧化碳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 1 2 頁
5.5 一氧化碳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3.小論文:對人類的危害。
5.5 一氧化碳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3.小論文:對人類的危害。
5.5 一氧化碳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3.小論文:對人類的危害。
5.5 一氧化碳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1] [2] 下一頁
5.5 一氧化碳 篇6
一.知識教學點
1.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的化學性質。
2.難點:從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
3.疑點:向爐火中撒少量的水后,為何爐火燒得更旺?
4.解決方法:
(1)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了解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分析,了解的化學性質。
(3)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的毒性及其對環境的污染,加強環保觀念。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的物理性質。
2.掌握的化學性質。
3.了解的用途、毒性和對環境的污染。
(二)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寫出碳單質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引言]:我們知道碳有兩種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組成上,它們只相差一個氧原子,這種組成上的差異會給它們性質上帶來什么差異呢?下面,我們來學習CO的某些特性。
[板書]:一.的性質和用途
1.物理性質(與CO2相比較)
[復習提問]:CO2有哪些物理性質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7第一段,從顏色、狀態、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質
[板書]: 色、味、態 密度 溶解性
CO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略小 難溶于水
CO2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大 能溶于水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0。
[學生活動]:(1)觀察火焰捐色,當教師把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時,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何物質生成?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與O2(或空氣)混合后點燃都有可能發生爆炸,注意點燃前應檢驗CO氣體的純度。
[提問]:(1)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H2?
(2)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CO2?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目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到CO和H2的化學性質比較相似,可根據它們發生化學反應時,生成物不同來區別;CO和CO2的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根據它們的化學性質來區別。
[板書]:(2)的還原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1。
[學生活動]:觀察黑色氧化銅的變化和澄清石灰水的變化,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什么物質生成,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在反應中奪取了CuO中的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CO2。反應說明CO具有還原性,這個特性與O2、C相似。
[板書]: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藍色火焰 2H2 + O2 ==2H2O 淡藍色火焰 C + O2 ==CO2
還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的用途
[提問]:根據的化學性質,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學生活動]:①總結出的用途。
②閱讀教材中的選學材料,了解水煤氣的成分,并思考選學材料中提出的問題。
[板書]:(1)氣體燃料
(2)冶煉金屬:Fe2O3 + 3CO ==2Fe + 3CO2
二.的毒性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理解CO中毒的生理過程。
(2)分組討論教材第100頁的習題3。
[教師活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板書]:三.對空氣的污染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
(2)討論CO這種污染物是怎樣產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講解]: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在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劇毒,又污染空氣,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對環境的污染。對于CO,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認識它。
(三)總結、擴展
1.CO和CO2性質的差異。
2.CO和H2化學性質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業
1.教材P100習題2。
2.用什么方法鑒別空氣、O2、H2、CO和CO2?
5.5 一氧化碳 篇7
一.知識教學點
1.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的化學性質。
2.難點:從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
3.疑點:向爐火中撒少量的水后,為何爐火燒得更旺?
4.解決方法:
(1)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了解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分析,了解的化學性質。
(3)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的毒性及其對環境的污染,加強環保觀念。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的物理性質。
2.掌握的化學性質。
3.了解的用途、毒性和對環境的污染。
(二)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寫出碳單質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引言]:我們知道碳有兩種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組成上,它們只相差一個氧原子,這種組成上的差異會給它們性質上帶來什么差異呢?下面,我們來學習CO的某些特性。
[板書]:一.的性質和用途
1.物理性質(與CO2相比較)
[復習提問]:CO2有哪些物理性質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7第一段,從顏色、狀態、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質
[板書]: 色、味、態 密度 溶解性
CO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略小 難溶于水
CO2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大 能溶于水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0。
[學生活動]:(1)觀察火焰捐色,當教師把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時,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何物質生成?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與O2(或空氣)混合后點燃都有可能發生爆炸,注意點燃前應檢驗CO氣體的純度。
[提問]:(1)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H2?
(2)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CO2?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目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到CO和H2的化學性質比較相似,可根據它們發生化學反應時,生成物不同來區別;CO和CO2的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根據它們的化學性質來區別。
[板書]:(2)的還原性。
[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1。
[學生活動]:觀察黑色氧化銅的變化和澄清石灰水的變化,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什么物質生成,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講解]:CO在反應中奪取了CuO中的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CO2。反應說明CO具有還原性,這個特性與O2、C相似。
[板書]: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藍色火焰 2H2 + O2 ==2H2O 淡藍色火焰 C + O2 ==CO2
還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的用途
[提問]:根據的化學性質,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學生活動]:①總結出的用途。
②閱讀教材中的選學材料,了解水煤氣的成分,并思考選學材料中提出的問題。
[板書]:(1)氣體燃料
(2)冶煉金屬:Fe2O3 + 3CO ==2Fe + 3CO2
二.的毒性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理解CO中毒的生理過程。
(2)分組討論教材第100頁的習題3。
[教師活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板書]:三.對空氣的污染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
(2)討論CO這種污染物是怎樣產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講解]: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在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劇毒,又污染空氣,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對環境的污染。對于CO,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認識它。
(三)總結、擴展
1.CO和CO2性質的差異。
2.CO和H2化學性質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業
1.教材P100習題2。
2.用什么方法鑒別空氣、O2、H2、CO和CO2?
5.5 一氧化碳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的性質,了解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 的化學性質.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教學用品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教學過程
[引入]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主題
[提問]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
進行有關環保和安全教育
[設問]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板書]二、的毒性
[提問]為什么會發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 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問]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
2.上述現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提問]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演示實驗]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板書]三、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講述]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設問]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實驗]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投影]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提問]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投影]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提問]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板書]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象到本質的分析
[投影]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結合CO化學性質完成練習二
[小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投影]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是 色 味的氣體, 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小(C)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燃燒時發出 色火焰,同時 ,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根據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
5.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具有 性,在該反應中做 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 無 難 略小 2.B 3.C
4.藍 放出熱量 5.還原 還原 6.C 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
5.5 一氧化碳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3.小論文:對人類的危害。
5.5 一氧化碳 篇10
第五節 一氧化碳
(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2.難點:從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3.疑點:向爐火中撒少量的水后,為何爐火燒得更旺?4.解決方法: (1)學生閱讀教材,比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3)結合生活實際,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對環境的污染,加強環保觀念。三.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對環境的污染。(二)教學過程[復習提問]:寫出碳單質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引言]:我們知道碳有兩種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組成上,它們只相差一個氧原子,這種組成上的差異會給它們性質上帶來什么差異呢?下面,我們來學習co的某些特性。[板書]:一.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1.物理性質(與co2相比較)[復習提問]:co2有哪些物理性質呢?[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7第一段,從顏色、狀態、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質[板書]:
色、味、態
密度
溶解性
co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略小
難溶于水
co2
無色無味的氣體
比空氣大
能溶于水2.化學性質(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0。[學生活動]:(1)觀察火焰捐色,當教師把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時,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何物質生成?寫出化學方程式。[講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與o2(或空氣)混合后點燃都有可能發生爆炸,注意點燃前應檢驗co氣體的純度。[提問]:(1)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h2? (2)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co和co2?[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目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到co和h2的化學性質比較相似,可根據它們發生化學反應時,生成物不同來區別;co和co2的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根據它們的化學性質來區別。[板書]:(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教師活動]:講解演示實驗5—11。[學生活動]:觀察黑色氧化銅的變化和澄清石灰水的變化,根據實驗現象,判斷有什么物質生成,并寫出化學方程式。[講解]:co在反應中奪取了cuo中的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co2。反應說明co具有還原性,這個特性與o2、c相似。[板書]: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 2co2
藍色火焰
2h2 + o2 == 2h2o
淡藍色火焰
c + o2 == co2
還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問]:根據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思考它有哪些用途?[學生活動]:①總結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閱讀教材中的選學材料,了解水煤氣的成分,并思考選學材料中提出的問題。[板書]:(1)氣體燃料(2)冶煉金屬:fe2o3 + 3co == 2fe + 3co2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理解co中毒的生理過程。 (2)分組討論教材第100頁的習題3。[教師活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板書]:三.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99頁。 (2)討論co這種污染物是怎樣產生的?如何防止污染,[講解]: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在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劇毒,又污染空氣,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對環境的污染。對于co,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認識它。(三)總結、擴展1.co和co2性質的差異。2.co和h2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四.布置作業1.教材p100習題2。2.用什么方法鑒別空氣、o2、h2、co和co2?
5.5 一氧化碳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的鐘罩內,觀察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了解的重要用途。
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
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 可燃性
2. 還原性
3. 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
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
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動
1.煤氣廠為什么常在家用煤氣(含)中摻入微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如發生煤氣泄漏應當怎么辦?
2.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雞血(需加入抗凝血劑,如檸檬酸鈉)的稀溶液,向試管中通入氣體,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1] [2] 下一頁
5.5 一氧化碳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一氧化碳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一氧化碳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一氧化碳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一氧化碳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一氧化碳的鐘罩內,觀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一氧化碳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一氧化碳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一氧化碳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一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一
一氧化碳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①先通一會兒co氣體;(為什么?)
②點燃酒精燈加熱;
③停止加熱;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強調:
①c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③尾氣的處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②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 1 2 頁
5.5 一氧化碳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的性質,了解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 的化學性質.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教學用品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教學過程
[引入]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主題
[提問]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
進行有關環保和安全教育
[設問]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板書]二、的毒性
[提問]為什么會發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 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問]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
2.上述現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提問]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演示實驗]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板書]三、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講述]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設問]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實驗]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投影]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提問]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投影]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提問]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板書]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象到本質的分析
[投影]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結合CO化學性質完成練習二
[小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投影]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是 色 味的氣體, 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小(C)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燃燒時發出 色火焰,同時 ,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根據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
5.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具有 性,在該反應中做 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 無 難 略小 2.B 3.C
4.藍 放出熱量 5.還原 還原 6.C 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
5.5 一氧化碳 篇14
教學重點及難點:
1.CO化學性質實驗的組合設計和實施。
2.使用CO時的防毒意識和處理手段。
教學過程 :
引入:通過回憶、對比、觀察、閱讀,初步認識CO的主要性質。
[講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剛剛學過,利用對比和觀察法來初步認識CO。
[展示] CO、CO2樣品(CO的貯氣瓶內有水)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快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填表記錄。
學生:回憶已有的CO2知識、觀察實物、閱讀教材、師生對話、填表、對比CO2認識CO。
CO2
CO
色味態
無色無味氣體
無色無味氣體
溶解性
可溶
難溶
可燃性
不燃燒
不支持燃燒
可燃
氧化性還原性
弱氧化性
還原性
與堿液反應
可反應
不反應
特性
有毒
展開:
提出探究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CO的化學性質?
(明確CO的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分組設計、討論,教師巡視、參與討論、協助解決疑難問題、了解設計思路。
分組討論、可用三個獨立實驗來驗證,也可用一個實驗全解決。
l 三個實驗分別考慮時,可參考H2、CO2的性質實驗,但要考慮CO的毒性改造裝置,通過改造形成初步設計。
可燃性:改H2燃燒裝置,倒扣燒杯內壁涂石灰水
還原性:改H2還原CuO的裝置
1.普通試管改成雙通試管
2.加尾氣中CO2的檢驗、除去裝置(石灰水洗氣瓶)
3.加尾氣中CO的處理裝置(酒精燈點燃)
不與石灰水反應:改CO2與石灰水反應的裝置:在盛石灰水的試管口加雙孔塞,加一尖嘴導管點燃CO。
l 設計一個實驗裝置時,實驗順序為:先檢驗不與石灰水反應裝置、干燥CO裝置、還原CuO裝置、檢驗CO2的生成并除尾氣中的CO2裝置、最后點燃CO并檢驗CO2的生成裝置。
組織交流:強調CO的毒性,討論防毒的幾種辦法,強化環保意識。特別是檢驗還原性、與堿液反應情況時要考慮CO的吸收和處理。
l 每個小組選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說明設計意圖。
l 其他同學質疑。
l 充分討論后組內再修改方案。
CO尾氣處理的主要方法:
1.點燃(無CO2)
2.回收
實施方案:
l 首先組織同學討論實驗步驟(一個實驗組),再次強化防毒意識,確保實驗成功;
l 然后協助代表組實驗;
l 提醒其他組記錄實驗現象。
l 選出一組代表(設計一個實驗的小組代表)
l 討論實驗步驟
1.連接儀器(連)
2.檢查氣密性(查)
3.裝藥品(裝)
4.通CO氣體(通),立即點燃尾氣(點)
5.加熱氧化銅(點)
6.先停止加熱(滅)、再停止通氣,停止點燃尾氣(停)
l 在教師監控下、在毒氣柜內實驗。
l 其他小組同學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總結:
l 引導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形成知識,明確物質的化學性質源于化學實驗。
l 同時第三次強
調在實驗室使用CO時自我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小組討論、自愿發言
l 總結CO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2.還原性
3.不與石灰水等堿液反應
l 總結毒性
在實驗室使用CO時注意通風、尾氣吸收或處理、操作要得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環境保護。
結束:討論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產生、應用、尾氣處理等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題,了解實際生活生產中CO的產生、防毒與中毒處理、用途,形成對CO全面、辯證的認識。
思考、討論、發言、答題
l 討論課上思考題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當會發生煤氣中毒,為了防止中毒,在爐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嗎?
2.冬天,在已發動但未行駛的小轎車中取暖,引起汽車尾氣中毒,如何處理?。
3.鋼鐵廠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還原氧化鐵煉鐵,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嗎?
l 形成認識:
1.CO有毒。利用其性質考慮處理CO,防止環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確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會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氣體燃料、冶煉金屬。
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了解身邊的化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l 記錄課后思考題:調查你身邊產生CO較多的地方,了解或設想處理方法。課后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全班展示交流
5.5 一氧化碳 篇15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一氧化碳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教學用品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一氧化碳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教學過程
[引入]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主題
[提問]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
進行有關環保和安全教育
[設問]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板書]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問]為什么會發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 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問]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現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提問]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演示實驗]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板書]三、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講述]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設問]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實驗]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投影]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提問]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投影]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提問]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板書]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象到本質的分析
[投影]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結合CO化學性質完成練習二
[小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投影]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氣體, 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小(C)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一氧化碳燃燒時發出 色火焰,同時 ,一氧化碳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根據一氧化碳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一氧化碳具有 性,在該反應中做 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 無 難 略小 2.B 3.C
4.藍 放出熱量 5.還原 還原 6.C 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的性質,了解的用途.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想教育:結合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重點難點 的化學性質.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教學用品 儀器...
- 一氧化碳
一.知識教學點1.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的化學性質。2.難點:從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一氧化碳
一.知識教學點1.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的毒性且其對環境的污染。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的化學性質。2.難點:從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不同,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的性質,了解的用途.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想教育:結合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重點難點 的化學性質.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教學用品 儀器...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一氧化碳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 《預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通用3篇)
主題科學“治”火擁抱安全目的1、加深學生對火災危害嚴重、防火意義重大的認識。2、鞏固防范火災和火海自救的技能。3、了解滅火常識,重點掌握科學使用滅火器,實現自救和“救他”4、培養臨危不懼、見機行事、科學“治”火的意識。...
- 預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動教案(通用2篇)
教學目標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想教育:結合一氧化碳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重點難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 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案(通用7篇)
活動目標:1、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煤氣的作用和基本特性,知道煤氣對身體有害。2、教育幼兒不隨便亂動煤氣開關,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活動重難點:了解煤氣的作用和基本特性,知道煤氣對身體有害。...
- 幼兒園一氧化碳中毒教案(通用5篇)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一氧化碳對人的危害,并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預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教學重難點: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預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 中班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教案(精選6篇)
【教學目標】:1、通過對煤氣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2、通過分析煤氣中毒的原因,使幼兒懂得面臨煤氣中毒事件時如何自救;3、初步掌握防煤氣中毒安全知識。...
- 九年級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