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原 子(精選15篇)
2.2 原 子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學設計示例 2
重點和難點:的組成和相對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復習內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容:初二物理摩擦起電原因
2.家庭小實驗: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棒(或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后把棒靠近紙屑、頭發、羽毛等輕小物體上,觀察現象。
二.課堂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引人:"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對嗎?
19世紀末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堅硬的、實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到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后,就扣開了的大門,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也有它本身的結構。
2.思考: 中有帶負電的電子,為什么整個不顯電性?
3.帶著問題閱讀發放的小資料
小資料: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畢業于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896年起從事陰極射線的研究。陰極射線是在真空的玻璃管內,或者說是在含有及稀薄氣體的玻璃管內放電時從陰極放出的射線。1897年,湯姆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陰極射線是帶負電荷的粒子流。1899年湯姆生根據大量實驗得出如下結論:1).不是不可分割的,借助于快速運動的的碰撞、電力、紫外線和熱等的作用,都能從里扯出帶負電的粒子。2).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并帶有相同的負電荷,無論它們是從哪種里得到的,它們都是一切的一個組成部分.3).這些粒子的質量小于一個氫質量的千分之一。湯姆生把這些粒子稱為"電子"。電子帶負電,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核。
繼湯姆生發現電子以后,盧瑟福通過大量的實驗,1912年春天提出了帶核的模型,認為是由中心的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但幾乎集中了全部質量的核和在不斷運動著的電子所構成。盧瑟福把這個帶正電的、質量和整個差不多但比體積小得多的東西叫做核。以后科學實驗又證明,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不帶電。
4.學生討論:通過以上資料你能解釋為什么不顯電性嗎?總結的構成。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解釋:是由居于中心的帶正電的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由于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不顯電性。
師生共同總結出的構成情況
一.的構成
(總結過程中可用恰當的比喻描述的構成情況:核極小,若把比成十層大樓,核僅相當于一個櫻桃的大小。所以相對來說,核外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
7.學生討論:
投影:課本33頁表2-1幾種的構成情況
根據以上幾種的構成情況,你能得出哪些結論?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總結。
8.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可能的結論有:1)不是所有的都含有中子,如氫;2)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3)核所帶的電荷即核電荷數與質子數相等;4)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
板書: 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所以整個不顯電性
9.設疑:我們已經知道很小但有質量,那么的質量有多大呢?
10.講解:這樣小的數字書寫、記憶和使用起來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噸做單位表示一粒米的質量一樣。因此,在國際上,一般不直接用的實際質量,而采用不同的相對質量-相對質量。
11.指導閱讀:閱讀課本33頁相對質量的概念并回答問題:
(1)如何理解相對質量概念
(2)怎樣求算某的相對質量
12.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相對質量不是的實際質量,它是一個比值,單位是一。某實際質量是碳實際質量1/12的幾倍,這個倍數就是這個的相對質量
板書
13.講解:課本最后的附錄一就是相對質量表,第二章表2-3是常見的相對質量的近似植,化學計算采用相對質量的近似值。
14.投影:
15.學生討論:根據以上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16.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17.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質子和中子質量大約相等,且都約等于一種碳質量的1/12,而電子的質量很小,相對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核上。相對質量近似等于質子數加中子數
相對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18.總結:指導學生總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家庭小實驗:
“摩擦起電”。從宏觀現象探究微觀的本質。
用分子和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①水受熱蒸發變成水蒸氣
②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2 原 子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4
第二節 原 子
(2課時)一.知識教學點1.原子。2.原子的構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3.相對原子質量。二.重、難、疑點1.重點、難點: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2.疑點:(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3.解決方法:以講解為主,設計出一個個問題情境。利用實驗,幻燈及比較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思考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自然地得出結論。三.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與分子的比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構成。 3.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關系。(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原子進行討論,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對“分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然后又對“原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最后討論原子的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原子構成和原子量的認識只能是帶來或多或少的機械記憶的成分,較深入的理解和較熟悉的運用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復習、鞏固、加深、提高才能達到。(三)教學過程[新課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還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個實驗:[教師活動]:指導學生觀看圖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講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構成,受熱時這些微粒彼此分開,成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這種微粒叫原子。[板書]: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氧化汞受熱后發生的是什么類型反應?生成了哪些新物質?[提問]: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講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組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變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來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變化中(如原子核反應)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數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但也有些物質(如金屬、稀有氣體等)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如氧化鈉)是由離子構成的。[教師活動]:對比分子的特征,引導學生歸納出原子的特征。[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書]: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 (2)原子在不停地運動。 (3)原子間有一定間隔。 (4)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5)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只是發生重新組合。[鞏固提問]:(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釋:水受冷結冰是什么變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變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說明氧氣、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構成?[學生活動]:討論并在教師引導總結下得出結論,填寫“原子與分子比較”的表格。[板書]: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相似點體積和質量很小,不斷的運動,有一定的間隔,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不同。
相異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關系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師活動]:放映描述原子結構的錄像片,掛出教材第二章表2—1幾種原子構成的小黑板,說明幾種常見原子的構成情況。[學生活動]:觀看、思考并在頭腦中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模型。[教師講解并板書]:二.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居原子中心原子中子:不帶電體積極小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圍繞核做高速旋轉。 原子核所帶的正電量=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量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教師設疑]:原子那么小,有沒有質量呢?[學生活動]:閱讀第二章表2—2觀察氫、碳、氧、鐵四種原子的質量。[敦師講解]: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質量各不相同。稱量原子的質量若以千克作單位,無論書寫、讀數、記憶,使用起來都極不方便(正像以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一樣的不方便)。現在國際上采用了一種記錄原子質量的方法——相對原子質量。[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對原子質量”,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板書]:三.相對原子質量概念:以一種碳原于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講解]:相對原子質量跟“原子質量”意義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質量”成正比,即“原子質量大的,相對原子質量也大”,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它的國際單位是“一”,符號是“1”。[教師活動]:由此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板書]:
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
(單位是“一”,符號是“1”,一般不寫出)
1/12×一個c-12原子質量[鞏固提問]: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磷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硫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學生活動]:通過查找,對比,找出規律。[板書]: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于數加中子數。相對原子質量 ≈ 質于數 + 中子數。[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節最后一段,總結。[總結板書]: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問]:③對比磷、硫原子構成,你有什么體會?(提示:兩者原子核只差一個質子,核外只差一個電子,卻構成了性質極不相同的物質。)[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板書]: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原子的種類。同類原子核電荷數相同,不同類原子,它們的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彼此不同。(四)總結、擴展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對原于質量約等于質子數加中子數。2.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等于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正負電荷總數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3.原子與分子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最根本的區別是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業1.教材第二章第二節習題1、2、3、4題。2.補充練習:已知氯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5,核外電子是17個。請問:它的原子核中應該有幾個質子?幾個中子?
2.2 原 子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1]
2.2 原 子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 1 2 頁
2.2 原 子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文章共有2頁 第 1 2 頁
2.2 原 子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 :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質區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10
(一)教學目的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二)教具
掛圖,投影儀,玻璃棒一根,絲綢一塊,橡膠棒一根,毛皮兩塊,碎紙屑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演示:用絲綢與玻璃棒摩擦后,將玻璃棒置于碎紙屑附近,觀察玻璃棒吸引碎紙屑的現象。
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答: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就帶電了,帶電物體會吸引輕小物體。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什么現象?
答:絲綢帶了電,也會吸引輕小物體。
演示:將摩擦玻璃棒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觀察現象。
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提問4:想一想絲綢會帶什么電荷?
2.引入新課
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釋摩擦起電現象,需要知道一些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
3.進行新課
(l)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點同學們在化學課上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哪位同學說一說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構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經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
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往下分。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只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倍。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由原子的核式結構可知,物質本身就是由帶電微粒組成的。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指導同學看課本“原子結構”部分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對外不顯電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了物質的原子結構,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摩擦起電的原因。
(2)摩擦起電的原因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就容易失去電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體得到電子。
②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討論:
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正電)為什么帶正電?(玻璃棒與絲綢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較弱,在與絲綢摩擦時,因失去電子帶正電。)絲綢帶什么電?(負電。)為什么帶負電?(玻璃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絲綢因有多余電子而帶負電。)橡膠棒與毛皮摩擦后。橡膠棒帶什么電?毛皮帶什么電?為什么?(略)
(3)摩擦起電的實質
由上面討論可知,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弱的物體的一部分電子轉移到與它相摩擦的另一物體上,這個物體失去多少電子,那個物體就得到多少電子,而電荷的總量并沒有改變。
因此,摩擦起電并不是創造了電,它的實質是電子發生了轉移。
(4)討論與練習:(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相互摩擦,都能帶電嗎?
答: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弱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多,得到電子的機會少;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強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少,得到電子的機會多;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所以,一般來說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通過摩擦可以使它們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但是,若這兩種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都較強,就很不容易使它們通過摩擦發生電子的得失,因此它們就很難帶上電。
②玻璃無論與什么物質摩擦都帶正電嗎?
實驗: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觀察實驗現象,結果:玻璃棒與橡膠棒互相排斥,說明玻璃棒與毛皮摩擦后帶負電。
根據實驗結果,可以排出幾種不同物質相互摩擦起電的序列:獸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絲絹一木條一膠木一松香一硫磺。
兩種物質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排在后面的物質帶負電。
③有人說:帶電體發生中和現象時,正負電荷都消滅了,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對。中和現象的實質,也是發生了電荷的轉移,使原來帶等量異種電荷的物體,都恢到不帶電的中性狀態。
④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絲綢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 [ ]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失去了電子;
B.絲綢上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絲綢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
(答:說法A和D正確。)
4.小結(略)
5.布置作業
1.認真看本節教材。
2.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懸掛的小紙筒(圖1)。小紙筒先被吸過來,這是因為______的緣故。當小紙筒與玻璃棒相觸后,立刻又遠離玻璃棒,這是因為______。
3.兩個原來不帶電的物體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 ]
A.甲帶正電,乙帶等量負電;
B.甲帶負電,乙帶等量正電;
C.甲和乙都帶等量正電。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二節。
2.2 原 子 篇11
課 題 3: 第三節, 元素及元素符號.
教學目標 : 1.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
2. 學會用元素概念區分單質, 化合物, 氧化物.
教學重點 : 元素概念,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 :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應用.
教學過程 :
1. 口答 : 什么是分子 ? 什么是原子 ? 本質區別是什么 ?
2. 什么是原子量 ?
引入新課 : 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種碳原子……………
這種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 – 12, 此外還有6
個質子, 7個中子的碳 – 13, 還有6個質子, 8個中子的碳 – 14, 它們核內中子
數雖不相同, 但它們的核電荷數 ( 即質子數 ) 都是6 . 引出元素定義 :
講授新課 : 元素.
1. 定義 :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 即質子數 ) 相同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類原子, 指核電荷數相同, 中子數不相同的原子總數.
講解 : 無論是木炭中的碳原子, 還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 它們的核電
荷數( 即質子數 )都是6, 說明它們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 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與氧氣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電荷數都是8, 稱為氧元素.
提問 : 二氧化碳由幾種元素組成 ? ( 追問四氧化三鐵呢 ? 氯酸鉀呢 ? ).
2. 元素的分類 :
目前已發現100多種元素, 可將它們分為 :
閱讀 P36 圖四, 答 :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種 ? 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
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
3. 元素符號的讀法, 寫法 :
P38 表 2 – 3 . 講解元素的名稱. ( 象形 ), 元素符號的讀法 ( 看偏旁 ),
寫法 ( 一大二小 ).
4. 元素符號的意義 :
(1). 表示一種元素.
(2). 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例如 : ; 2H : 表示兩個氫原子.
5. -- 元素 1 --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
6. 單質和化合物, 氧化物 :
提問 : 什么是純凈物, 什么是混合物 ?
單質 :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如: O2 , N2 , Cu , Fe , He,等.
化合物 :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如: CO2 , SO2 , KMn04 ,等.
氧化物 : 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 如其中一種是氧元素.
如: H2O, CO2 , Fe3O4 , SO2 , 等.
單質與化合物的比較 :
單質 化合物
相同點 都是純凈物
不同點 同種元素組成 不同元素組成
說明 : 單質中只含一種元素, 但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卻不一定是單質.
如 : O3 和 O2 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種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種元素, 但含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
是化合物. 如 : H2 和O2 的混合氣體含兩種不同元素, 但不是化合物.
歸納物質的分類 :
教學后記 : 本節要注意區分元素與原子, 單質與化合物, 化合物與氧化物
的關系. 元素符號的讀寫一堂不可能掌握太多, 須分放在以后
-- 元素 2 --
的教學中去.
2.2 原 子 篇12
第3節 原子結構的模型
教學目標
1、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結構特點,能說出1-2項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質也可由離子構成,認識離子微粒大小的數量級。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難點:對原子結構知識的初步了解
課程資源的準備與開發
實驗,課外資料
教 學 預 設 調控對策
【作業講評】:摩擦起電的原因:物體中本來就存在正電荷和負電荷,通常情況下正負電荷的數量相等,物體是中性的。當兩個物體摩擦時,電子從束縛較弱的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注意:摩擦起電都是帶負電的電子轉移,而不是帶正電的正離子或質子等的轉移。
【引入】
1、練習:由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
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
2、復習:物質的構成、電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
1、道爾頓--實心球原子結構
--發現原子
2、湯姆森--“湯姆森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球體,帶負電荷的電子嵌在中間。
--發現電子
3、盧瑟福--“盧瑟福模型”:電子繞原子核運行
【介紹】實驗:α粒子轟擊原子
4、波爾--“分層模型”: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運動
5、“電子云模型”--電子在核周圍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多,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少,就象“云霧”一樣籠罩在核的周圍。
【小結】建立模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學習科學家提出問題、建立假設、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結構:
1、原子: 原子核: 帶正電
(不顯電性) 核外電子:帶負電
2、原子核大小與核外電子運動范圍(原子大小)的比較。
三、揭開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兩種粒子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
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
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
【讀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數目總是相等的?
(1)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
(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
2、質子、中子核電子的質量比較
質子、中子的質量大小幾乎相等。電子質量很小,在整個原子的質量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可忽略不計。所以說,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讀圖】一杯水的微觀層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氫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孿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總稱。
同種原子的原子核內核電荷數、質子數與中子數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內的中子數會發生變化。
【舉例】氧的三種原子的原子核:核內都有8個質子,但中子數分別是8個、9個、10個。屬于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種原子。
【思考】氧的3種同位素其核外電子應各有幾個?--8個。
如:氫有3種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種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化學分析、消除細菌、醫學診斷等。
【閱讀】利用碳-14同位素測定年代
五、帶電的原子--離子
【實驗】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
實驗現象:
鈉原子失去電子--形成正電荷的鈉離子(陽離子)
氯原子得到電子--形成負電荷的氯離子(陰離子)
所以,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離子的組成元素不止一種)。
離子和分子、原子一樣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學生實驗】估計高錳酸鉀離子的大小
說明:這是一個思想實驗。
目的:讓顯示感受到離子的存在,利用簡易可行的實驗估計構成物質的粒子--離子大小的數量級。
基本操作技能:固體藥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體體積的測量;振蕩。
主要科學方法:估計方法、觀察實驗方法、對比方法。
實驗設計思路:已知經過多次按1/10稀釋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紅色高錳酸鉀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約存在1000個高錳酸鉀離子。根據稀釋的次數克推算出高錳酸鉀晶體中含有的高錳酸鉀離子數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并估算出離子的大小,這是一種通過宏觀現象推測微觀世界的思想方法。
2.2 原 子 篇13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4.通過觀察實物模型、各種媒體資料,建立原子及電子得失的微觀圖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得失及物體帶電、摩擦起電的原因.是對第一節“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的進一步分析和解釋,在知識結構上二者是一個有因果關系的整體.
教法建議
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以下幾點: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關于摩擦起電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解釋摩擦起電現象時,應抓住以下四點:(1)在通常情況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組成的物體也呈中性.(2)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3)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4)強調“摩擦起電的原因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造了電荷.”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復習上一節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二是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一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三是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
1. 在復習上一節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
演示: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吸引輕小物體.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什么現象?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提問4: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
2.進行新課
(1)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簡單介紹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并舉例說明原子大小的數量級: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徑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約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倍.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
提問: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物質的原子結構.
(2)摩擦起電的原因
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和原子得失電子的微觀圖景,并進一步歸納出結論: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②失去部分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多余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
討論: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為什么帶正電?
(3)摩擦起電的實質
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造了電荷.
探究活動
上物理課時,老師精心準備的靜電儀器,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顯,而滿教室靜觀實驗的學生卻被自己的衣服不時電一下.因為學生的運動衣褲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龍織物的,比較結實,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較保暖.查一下起電順序表就會發現,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龍排后,這是最容易起電的一套配置.每個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靜電起電設備.人的一舉一動都造成摩擦,起電過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樣我們也可以理解過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沒有這些化纖織物,棉布對棉布當然摩擦不出電來.
為什么面粉廠車間總要灑水以保持空氣潮濕?
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鐵鏈?
手握金屬棒用絲綢摩擦能不能帶電?
化纖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屬線有什么用?
2.2 原 子 篇1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學法、教法,說過程四個角度向大家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征;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系,以及物質的三態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展有阻礙。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占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為: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鑒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鑒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二)演示實驗、認識分子的存在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置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為學生呈現探究的一般規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演示實驗、引導探究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于晾干?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六)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后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 ]第三點特征: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七)學以致用、聯系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應用模型,認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1、分子和原子的聯系是什么?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課后作業:
五、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2.2 原 子 篇15
課題2 分子和原子
(總第十四課時)
一 課標要求
1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識實驗與探究,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 實驗準備
1 燒杯(250毫升)、水、品紅。
2 燒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濃氨水、燒杯(500毫升)1只。
三 課堂程序
1、從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入手了解分子的運動及客觀存在。
a、做實驗3-2
b、引導學生觀察圖3-6、3-7,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c、做活動與探究
現 象
解 釋
探究1
探究2
燒杯a
燒杯b
d、結合物理知識講解分子的概念
⑴概念: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⑵把握這一概念時應注意:
1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2 是保持著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絕對意義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
6 在物理變化中,7 分子不8 變,9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斷運動,12 有間隙,13 有大小、形狀和質量。
e、討論49頁1、2
2、引導學生觀察圖3-12(有什么發現?)結合圖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特征
概念:
特征: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斷運動著的,原子間有間隙。
3、分子、原子的比較
分類
分子
原子
區 別
在化學反應中可再分,構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化學反應前后并沒有變成其他原子
聯 系
⑴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⑵質量、體積都非常小,彼此間均有一定間隔,處于永恒的運動當中 ⑶同種分子(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原子)性質不同 ⑷都具有種類和數量的含義
四、布置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
五、做練習
六、布置作業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九年級化學上冊《原子的構成》導學案(通用4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依據我在教育實習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行課程標準的理解,本次說課我將分以下五部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它們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
-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通用5篇)
教學目標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鐵)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屬生銹的簡單方法,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 7.3 溶解度(精選1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使學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的影響;了解曲線的意義;2.使學生對氣體受溫度、壓強的影響關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3.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幾種基本計算。...
- 3.3 氫氣的實驗室制法(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掌握實驗室制取氫氣的藥品,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收集方法,驗純,檢驗及操作注意事項2、理解置換反應概念及應用。3、了解原子團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教學重點1、掌握實驗室制取氫氣反應原理和操作2、學會氫氣...
- 1 金屬材料 ,(精選13篇)
【--思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關于金屬材料的學習,在認知領域的教學屬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學生已有關于金屬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識,學習難度不大。...
- 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期末復習提綱(精選4篇)
一、質量守恒定律:1、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說明:①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不適用于物理變化;②不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質質量不能計入“總和”中;③要考慮...
- 九年級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