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化學教案 > 初中化學教案 > 九年級化學教案 > 2.2 原 子(通用15篇)

2.2 原 子

發(fā)布時間:2023-07-31

2.2 原 子(通用15篇)

2.2 原 子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學設計示例 2

  重點和難點:的組成和相對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復習內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容:初二物理摩擦起電原因

  2.家庭小實驗: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棒(或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后把棒靠近紙屑、頭發(fā)、羽毛等輕小物體上,觀察現(xiàn)象。

  二.課堂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引人:"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對嗎?

  19世紀末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堅硬的、實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到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后,就扣開了的大門,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也有它本身的結構。

  2.思考: 中有帶負電的電子,為什么整個不顯電性?

  3.帶著問題閱讀發(fā)放的小資料

  小資料: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畢業(yè)于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896年起從事陰極射線的研究。陰極射線是在真空的玻璃管內,或者說是在含有及稀薄氣體的玻璃管內放電時從陰極放出的射線。1897年,湯姆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陰極射線是帶負電荷的粒子流。1899年湯姆生根據(jù)大量實驗得出如下結論:1).不是不可分割的,借助于快速運動的的碰撞、電力、紫外線和熱等的作用,都能從里扯出帶負電的粒子。2).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并帶有相同的負電荷,無論它們是從哪種里得到的,它們都是一切的一個組成部分.3).這些粒子的質量小于一個氫質量的千分之一。湯姆生把這些粒子稱為"電子"。電子帶負電,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核。

  繼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以后,盧瑟福通過大量的實驗,1912年春天提出了帶核的模型,認為是由中心的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但幾乎集中了全部質量的核和在不斷運動著的電子所構成。盧瑟福把這個帶正電的、質量和整個差不多但比體積小得多的東西叫做核。以后科學實驗又證明,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不帶電。

  4.學生討論:通過以上資料你能解釋為什么不顯電性嗎?總結的構成。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解釋:是由居于中心的帶正電的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由于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不顯電性。

  師生共同總結出的構成情況

  一.的構成

  (總結過程中可用恰當?shù)谋扔髅枋龅臉嫵汕闆r:核極小,若把比成十層大樓,核僅相當于一個櫻桃的大小。所以相對來說,核外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

  7.學生討論:

  投影:課本33頁表2-1幾種的構成情況

  根據(jù)以上幾種的構成情況,你能得出哪些結論?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總結。

  8.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可能的結論有:1)不是所有的都含有中子,如氫;2)中子數(shù)與質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3)核所帶的電荷即核電荷數(shù)與質子數(shù)相等;4)質子數(shù)與核外電子數(shù)相等。

  板書: 2.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所以整個不顯電性

  9.設疑:我們已經(jīng)知道很小但有質量,那么的質量有多大呢?

  10.講解:這樣小的數(shù)字書寫、記憶和使用起來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噸做單位表示一粒米的質量一樣。因此,在國際上,一般不直接用的實際質量,而采用不同的相對質量-相對質量。

  11.指導閱讀:閱讀課本33頁相對質量的概念并回答問題:

  (1)如何理解相對質量概念

  (2)怎樣求算某的相對質量

  12.總結: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相對質量不是的實際質量,它是一個比值,單位是一。某實際質量是碳實際質量1/12的幾倍,這個倍數(shù)就是這個的相對質量

  板書

  13.講解:課本最后的附錄一就是相對質量表,第二章表2-3是常見的相對質量的近似植,化學計算采用相對質量的近似值。

  14.投影:

  15.學生討論: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16.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17.小結: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從這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質子和中子質量大約相等,且都約等于一種碳質量的1/12,而電子的質量很小,相對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核上。相對質量近似等于質子數(shù)加中子數(shù)

  相對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18.總結:指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家庭小實驗:

  “摩擦起電”。從宏觀現(xiàn)象探究微觀的本質。

  用分子和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①水受熱蒸發(fā)變成水蒸氣

  ②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2 原 子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 1 2 頁  

2.2 原 子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1]

  

2.2 原 子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6

  第二節(jié)  原 子

  (2課時)一.知識教學點1.原子。2.原子的構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3.相對原子質量。二.重、難、疑點1.重點、難點: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2.疑點:(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解決方法:以講解為主,設計出一個個問題情境。利用實驗,幻燈及比較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思考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自然地得出結論。三.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與分子的比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構成。    3.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關系。(二)整體感知    本節(jié)課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原子進行討論,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對“分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然后又對“原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最后討論原子的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原子構成和原子量的認識只能是帶來或多或少的機械記憶的成分,較深入的理解和較熟悉的運用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復習、鞏固、加深、提高才能達到。(三)教學過程[新課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還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個實驗:[教師活動]:指導學生觀看圖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講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構成,受熱時這些微粒彼此分開,成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這種微粒叫原子。[板書]: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氧化汞受熱后發(fā)生的是什么類型反應?生成了哪些新物質?[提問]: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講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組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變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來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變化中(如原子核反應)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數(shù)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但也有些物質(如金屬、稀有氣體等)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如氧化鈉)是由離子構成的。[教師活動]:對比分子的特征,引導學生歸納出原子的特征。[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書]: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        (2)原子在不停地運動。        (3)原子間有一定間隔。        (4)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5)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只是發(fā)生重新組合。[鞏固提問]:(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釋:水受冷結冰是什么變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變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說明氧氣、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構成?[學生活動]:討論并在教師引導總結下得出結論,填寫“原子與分子比較”的表格。[板書]: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相似點體積和質量很小,不斷的運動,有一定的間隔,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不同。

  相異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關系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師活動]:放映描述原子結構的錄像片,掛出教材第二章表2—1幾種原子構成的小黑板,說明幾種常見原子的構成情況。[學生活動]:觀看、思考并在頭腦中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模型。[教師講解并板書]:二.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居原子中心原子中子:不帶電體積極小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圍繞核做高速旋轉。    原子核所帶的正電量=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量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教師設疑]:原子那么小,有沒有質量呢?[學生活動]:閱讀第二章表2—2觀察氫、碳、氧、鐵四種原子的質量。[敦師講解]: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質量各不相同。稱量原子的質量若以千克作單位,無論書寫、讀數(shù)、記憶,使用起來都極不方便(正像以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一樣的不方便)。現(xiàn)在國際上采用了一種記錄原子質量的方法——相對原子質量。[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對原子質量”,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板書]:三.相對原子質量概念:以一種碳原于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講解]:相對原子質量跟“原子質量”意義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質量”成正比,即“原子質量大的,相對原子質量也大”,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它的國際單位是“一”,符號是“1”。[教師活動]:由此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板書]:

  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

  (單位是“一”,符號是“1”,一般不寫出)

  1/12×一個c-12原子質量[鞏固提問]: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磷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硫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學生活動]:通過查找,對比,找出規(guī)律。[板書]: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于數(shù)加中子數(shù)。相對原子質量 ≈ 質于數(shù) + 中子數(shù)。[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節(jié)最后一段,總結。[總結板書]: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問]:③對比磷、硫原子構成,你有什么體會?(提示:兩者原子核只差一個質子,核外只差一個電子,卻構成了性質極不相同的物質。)[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板書]: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決定原子的種類。同類原子核電荷數(shù)相同,不同類原子,它們的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彼此不同。(四)總結、擴展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對原于質量約等于質子數(shù)加中子數(shù)。2.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shù),正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3.原子與分子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最根本的區(qū)別是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業(yè)1.教材第二章第二節(jié)習題1、2、3、4題。2.補充練習:已知氯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5,核外電子是17個。請問:它的原子核中應該有幾個質子?幾個中子?

2.2 原 子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jié)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文章共有2頁  第 1 2 頁  

2.2 原 子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質量和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確鑿證明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的"合"得出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 :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一、

  1.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

  第二章第二節(jié)

  一.

  1. 概念: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虞城高中的化學老師,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簡介

  本節(jié)選自高中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本節(jié)共包含六大內容:原子的誕生,能層與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態(tài)與激發(fā)態(tài)、光譜,電子云與原子軌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規(guī)則。本節(jié)共分三課時,我今天主要講解的是第一課時:原子的誕生、能層和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2,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在學生已有原子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結構,因而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我們在學習新課時,一定要注意與必修二中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聯(lián)系,注意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中來。

  新課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注意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興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教材內容屬于物質結構理論的范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掌握原子結構的知識,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guī)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長見得化學現(xiàn)象。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師生互動由必修二知識引入能層和能級

  和學生一起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認識能級交錯現(xiàn)象。

  通過練習教師解說讓學生總結出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式,能自己動手寫出1-----36號原子

  核外電子排布式。

  引導學生了解原子的簡化排布式

  情感目標: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生活中有趣的化學問題,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5,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能層和能級的認識

  構造原理和基態(tài)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

  二、 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

  根據(jù)本節(jié)特點和理論基礎,可采用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從而知識由舊------新聯(lián)系起來。

  2,目標導學

  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的探索發(fā)現(xiàn)。

  3,多媒體教學

  本節(jié)教學是微觀粒子的結構和理論,許多知識比較抽象,可采用多媒體教學。用電腦動畫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這些方法都立足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

  三、 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必修二相關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原子核 質子 中子

  核外電子

  原子結構示意圖 : K2 8 8 1

  2,導入新課明確目標和方向,

  從原子的發(fā)展史引入原子結構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本總結規(guī)律從而得出:

  (1)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能層和能級。(本節(jié)重點)

  師生互動寫出鉀的影子結構示意圖引學生思考進而于老師一起學習:

  (2)根據(jù)能層和能級引出構造原理。(本節(jié)重點和難點)

  (3)由構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軌道---------泡利原理------------洪特規(guī)則 學生活動寫出1---10號元素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電子排布式

  (4)由構造原理學會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并且學會1----36號元素的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式

  3,師生互動-----------課堂學生演練

  4,回顧小結本節(jié)重點,并且提出設疑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

  四、反饋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12頁1----7題

  板書設計

  一、能層和能級

  1,能層

  2,能級

  二、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1, 構造原理

  2, 電子排布式

2.2 原 子 篇10

  第一節(jié) 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一)

  一、 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晶體結構模型及其性質的一般特點。

  2.使學生理解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晶體類型與性質的關系

  3.使學生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4.常識性介紹氫鍵及其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結構模型;晶體類型與性質的關系

  難點: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結構模型;氫鍵

  三、學習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寫出nacl 、co2 、h2o 的電子式

  。

  2.nacl晶體是由na+和cl—通過           形成的晶體。

  [課題板書]  第一節(jié) 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分子晶體(有課件

  一、離子晶體

  1、概念:離子間通過離子鍵形成的晶體

  2、空間結構

  以nacl 、cscl為例來,以媒體為手段,攻克離子晶體空間結構這一難點

  [針對性練習]

  [例1]如圖為nacl晶體結構圖,圖中直線交點處為nacl晶體中na+與cl-所處的位置(不考慮體積的大小)。

  (1)請將其代表na+的用筆涂黑圓點,以完成 nacl晶體結構示意圖。并確定晶體的晶胞,分析其構成。

  (2)從晶胞中分na+周圍與它最近時且距離相等的 na+共有多少個?

  [解析]下圖中心圓甲涂黑為na+,與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圖為8個小立方體構成,為晶體的晶胞,

  (2)計算在該晶胞中含有na+的數(shù)目。在晶胞中心有1個na+外,在棱上共有4個na+,一個晶胞有6個面,與這6個面相接的其他晶胞還有6個面,共12個面。又因棱上每個na+又為周圍4個晶胞所共有,所以該晶胞獨占的是12×1/4=3個.該晶胞共有的na+為4個。

  晶胞中含有的cl-數(shù):cl-位于頂點及面心處,每.個平面上有4個頂點與1個面心,而每個頂點上的氯離于又為8個晶胞(本層4個,上層4個)所共有。該晶胞獨占8×1/8=1個。一個晶胞有6個面,每面有一個面心氯離子,又為兩個晶胞共有,所以該晶胞中獨占的cl-數(shù)為6×1/2=3。

  不難推出,n(na+):n(cl-)=4:4:1:1。化學式為nacl.

  (3)以中心na+為依據(jù),畫上或找出三個平面(主個平面互相垂直)。在每個平面上的na+都與中心 na+最近且為等距離。

  每個平面上又都有4個na+,所以與na+最近相鄰且等距的na+為3×4=12個。

  [答案]

  (1)含8個小立方體的nacl晶體示意圖為一個晶胞

  (2)在晶胞中na+與cl-個數(shù)比為1:1.

  (3)12個

  3、離子晶體結構對其性質的影響

  (1)離子晶體熔、沸點的高低取決于離子鍵的強弱,而離子晶體的穩(wěn)定性又取決于什么?在離子晶體中,構成晶體的粒子和構成離子鍵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陰、陽離子。離子晶體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破壞的是離子鍵。也就是離子鍵強弱即決定了晶體熔、沸點的高低,又決定了晶體穩(wěn)定性的強弱。

  (2)離子晶體中為何不存在單個的小分子?

  在離子晶體中,陰、陽離子既可以看作是帶電的質點,又要以看作是帶電的球體,其中,陽離子總是盡可能的多吸引陰離子、陰離子又總是盡可能多的吸引陰離子(只要空間條件允許的話)這種結構向空間延伸,即晶體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體內根本不存在單個的小分子,整個晶體就是一個大分子。

  4、離子晶體的判斷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斷一種晶體是離子晶體

  方法一:由組成晶體的晶格質點種類分:離子化合物一定為離子晶體。

  方法二:由晶體的性質來分:①根據(jù)導電性:固態(tài)時不導電而熔化或溶解時能導電的一般為離子晶體。

  ②根據(jù)機械性能:具有較高硬度,且脆的為離子晶體。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來求算晶體的化學式?

  構成晶體的結構粒子是按著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態(tài)群體。在晶體結構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復單位叫晶胞。

  根據(jù)離子晶體的晶胞,求陰、陽離子個數(shù)比的方法?

  ①處于頂點上的離子:同時為8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8屬于晶胞。

  ②處于棱上的離子:同時為4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4屬于晶胞。

  ③處于面上的離子;同時為2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2屬于晶胞。 

  ④處于體心的離子:則完全屬于該晶胞。

  [學生練習]

  題目:在高溫超導領域中,有一種化合物叫鈣鈦礦,其晶體結構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單位結構如圖所示試回答:

  (1)在該晶體中每個鈦離子周圍與它最近且相等距離的鈦離子有多少個?

  (2)在該晶體中氧、鈣、鈦的粒子個數(shù)化是多少?

  [解析]由圖看出,在每個鈦離于的同層左、右與前后、上下各層中都緊密排列著完全相同的鈦離子,共有晶胞邊長的6個鈦離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獨占三元素粒子個數(shù)比,則從每種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慮。ca2+位于立方體的中央為一個晶胞所獨占;鈦離子位于晶胞的頂點上,為相鄰兩層8個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個而上下中相同重復共8個),而每個晶胞獨占有8×1/8=1個。氧離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個氧離子為同層的4個晶胞所共有,一個晶胞獨占12×1/4=3個。故氧、鈣、鈦的粒子數(shù)之比為 3:1:1

  [答案]6  3:1:1

  5總結

  1.離子間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叫離子晶體。構成離子晶體的微粒是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晶體中,陽離子和陰離子間存在著較強的離子鍵,因此,離子晶體一般硬度較高,密度較大,熔、沸點較高。

  2.一般地講,化學式與結構相似的離子晶體,陰、陽離子半徑越小,離子鍵越強,熔、沸點越高。如:kci<naci<naf。

  離子晶體針對性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性質中,可以證明某化合物內一定存在離子鍵

  的是    (    )

  a.可溶于水     b.有較高的熔點

  c.水溶液能導電  d.熔融狀態(tài)能導電

  2.下列物質中,含有極性鍵的離子化合是。

  a.cacl2    b.na202    c.naoh    d.k2s

  3.cs是ia族元素,f是viia族元素,估計cs和f形成

  的化合物可能是

  a.離子化合物    b.化學式為csf2

  c. 室溫為固體    d.室溫為氣體

  4.某物質的晶體中含a、b、c三種元素,其排列方式

  如圖所示(其中前后兩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畫

  出),晶體中a、b、c的中原子個數(shù)之比依次為

  a.1:3:1    b.2:3:1

  c.2:2:1    d.1:3:3   

  5.naf,nal,mgo均為離子化合物,根據(jù)下列數(shù)據(jù),這

  三種化合物的熔點高低順序是    (    )

  物質

  ①naf

  ②nai

  ③mgo

  離子電荷數(shù)

  1

  1

  3

  m

  2.31

  3.18

  2.10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6.在nacl晶體中與每個na+距離等同且最近的幾個cl-所圍成的空間幾何構型為    (    )

  a.正四面體    b.正六面體

  c.正八面體    d.正十二面體   

  7.如圖是氯化銫晶體的晶胞(晶體中最小的重復單元),已知晶體中2個最近的cs+離子核間距為a cm,氯化銫的式量為m,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氯化銫晶體的密度為

  b.   c.   d.

  二、填空題

  8.參考下列熔點數(shù)據(jù)回答:

  物質

  naf

  nacl

  nabr

  nai

  熔點℃

  995

  801

  755

  651

  物質

  nacl

  kcl

  rbcl

  cscl

  熔點℃

  801

  776

  715

  646

  鈉的鹵化物從naf到nai及堿金屬的氯化物從nacl到cscl的熔點逐漸____________這與__________有關。隨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減小,故熔點__________逐漸    。

  9.某離子晶體晶胞結構如下圖所示,x位于立方體的

  頂點,y位于立方體中心。試分析:

  (1)晶體中每個y同時吸引著__________個x,每

  個x同時吸引著__________個y,該晶體的化學式

  為__________ 。

  (2)晶體中在每個x周圍與它最接近且距離相等

  的x共有__________個。

  (3)晶體中距離最近的2個x與1個y形成的夾角

  ∠xyx的度數(shù)為__________。

  (4)設該晶體的摩爾質量為m g·mol-1,晶體密度為ρ·cm-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則晶體中兩個距離最近的x中心間的距離為__________ 。

  10.晶體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型、晶體中最基本的重復單

  位稱為晶胞。nacl晶體結構如圖所示。已知fexo

  晶體晶胞結構為nacl型,由于晶體缺陷,x值小于1

  測知fexo晶體密度為ρ=5.71 g·cm-3,晶胞邊長為

  4.28×10-10 m。

  (1)fexo中x值(精確至o.01)為

  (2)晶體中的fe分別為fe2+、fe3+,在fe2+和

  fe3+的總數(shù)中,fe2+所占分數(shù)(用小數(shù)表示,精確至0.001)為 ______________。

  (3)此晶體的化學式為 _____________。

  (4)與某個fe2+(或fe3+)距離最近且等距離的o2-圍成的空間幾何形狀是_____________。

  (5)在晶體中,鐵元素間最短距離為_____________cm

  11.有一種藍色晶體,它的結構特征是fe2+和fe3+分別占據(jù)立方體互不相鄰的頂點,而cn-離子位于立方體的棱上。

  (1)根據(jù)晶體結構特點,推出其化學式(用最簡單整數(sh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化學式帶何種電荷?用什么樣的離子(用mn+表示)與其結合成中性的化學式?寫出此電中性的化學式。

  答:

  (3)指出(2)中添加離子在晶體結構中的什么位置。

  答:

  12.1986年,瑞士兩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性能良好的金屬氧化物超導體,使超導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此兩位科學家獲得了1987年的nobel物理學獎。其晶胞結構如圖。

  (1)根據(jù)圖示晶胞結構,推算晶體中y,cu,ba和o原子個數(shù)比,確定其化學式

  (2)根據(jù)(1)所推出的化合物的組成,計算其中cu原子的平均化合價(該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為y+3,ba+2,cu+2和cu+3)試計算化合物中這兩種價態(tài)cu原子個數(shù)比

  離子晶體針對性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ac  4.a  5.b  6.c  7.c

  二、填空題

  8.降低  陰離子半徑由f-到i-逐漸增大離半徑  陰、陽離子相互吸引  降低

  9.(1)4  8 xy2(或y2x)

  (2)12  (3)109°28

  (4)

  10.(1)0.92    (2)0.826

  (3)

  (4)正八面體  (5)3.03×10-10

  11.(1)fefe(cn)6-

  (2)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可用na+,k+,rb+ (用m+表示)與之結合mfefe(cn)6

  (3)m+在每隔一個立方體的體心上。

  12.(1)yba2cu3o7

  (2)cu2+:cu3+=2:1

2.2 原 子 篇11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4.通過觀察實物模型、各種媒體資料,建立原子及電子得失的微觀圖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有: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得失及物體帶電、摩擦起電的原因.是對第一節(jié)“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的進一步分析和解釋,在知識結構上二者是一個有因果關系的整體.

  教法建議

  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以下幾點: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shù)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關于摩擦起電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解釋摩擦起電現(xiàn)象時,應抓住以下四點:(1)在通常情況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組成的物體也呈中性.(2)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3)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4)強調“摩擦起電的原因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chuàng)造了電荷.”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復習上一節(jié)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二是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一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三是多啟發(fā)、多誘導,使教學過程 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

  1. 在復習上一節(jié)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

  演示: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吸引輕小物體.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提問4: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

  2.進行新課

  (1)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簡單介紹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并舉例說明原子大小的數(shù)量級:經(jīng)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xiàn)在已經(jīng)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徑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約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shù)倍.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

  提問: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shù)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shù)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物質的原子結構.

  (2)摩擦起電的原因

  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和原子得失電子的微觀圖景,并進一步歸納出結論: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②失去部分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多余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

  討論: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為什么帶正電?

  (3)摩擦起電的實質

  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chuàng)造了電荷.

  探究活動

  上物理課時,老師精心準備的靜電儀器,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顯,而滿教室靜觀實驗的學生卻被自己的衣服不時電一下.因為學生的運動衣褲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龍織物的,比較結實,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較保暖.查一下起電順序表就會發(fā)現(xiàn),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龍排后,這是最容易起電的一套配置.每個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靜電起電設備.人的一舉一動都造成摩擦,起電過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樣我們也可以理解過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沒有這些化纖織物,棉布對棉布當然摩擦不出電來.

  為什么面粉廠車間總要灑水以保持空氣潮濕?

  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鐵鏈?

  手握金屬棒用絲綢摩擦能不能帶電?

  化纖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屬線有什么用?

2.2 原 子 篇12

  一、--思路

  由于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條件下,原子這種微觀粒子既看不見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觀現(xiàn)象去誘發(fā)學生想像,因此,這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制或借鑒一些關于微觀粒子運動變化的三維動畫或圖片,這樣,既能誘發(fā)學生想像,加強對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又能把抽象變?yōu)樯鷦樱鰪妼W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

  二、教案

  課題

  原子的構成

  課時

  1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來學習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直觀的語言,誘發(fā)學生的想像力,增加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感性認識。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 通過對原子結構及粒子間關系的學習,進行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2)了解相對原子質量,了解為相對原子質量測定做出卓越貢獻的張青蓮教授事跡,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

  原子的構成

  難點

  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法

  以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教學

  儀器

  藥品

  電教資源:水分子分解的flash動畫;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的圖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同學們,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動畫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動畫(回顧討論)。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礎上,你能說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嗎?  

  (過渡啟發(fā))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為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認真聽題;思考并回答。

  由回憶舊知識引入課題,不僅鞏固了舊知識,又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

  創(chuàng)設情景

  (圖片展示)這是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的圖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我國西部地區(qū)新疆羅布泊上空,一個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為什么原子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講述)1897年,在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以后,人們開始揭示了原子內部的秘密。

  交流資料后發(fā)言。

  認真聆聽老師講解。

  課前由學生收集資料,課上組織學生展示討論,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來,很興奮,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調動了學生在課堂

  上學習的積極性。

  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原子的構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構成的動畫。

  (講解)根據(jù)剛才的動畫演示,我們可以看到原子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指導閱讀)p70頁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發(fā)言)原子很小,看不見,摸不著;我的手上有無數(shù)個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間很大;電子繞核做高速運動……

  自主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投影展示、評判討論

  (教師引導)原子核很小,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證明原子核還可再分,在動畫中已經(jīng)顯示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原子核的構成。

  (屏幕演示)重放動畫,引導學生動手用大括號的形式將原子的結構表示出來。

  仔細觀看動畫并積極討論,在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設計。

  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學習能力,積極性有所提高。

  知識鞏固

  1.以碳原子為例說明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幾種?

  2.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思考并回答。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著手,自主歸納得出結

  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自主探究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68的表4-2;引導學生根據(jù)表格內容比較和討論。

  認真閱讀表格中有關幾種原子的構成,并進行比較和討論,得出結論:質子數(shù)等于核電子數(shù); 注意氫原子內無中子。

  肯定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

  閱讀討論、歸納小結

  (思考)原子那么小,有沒有質量呢?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質量。通過現(xiàn)代科學儀器可精確地測出原子的實際質量。

  (閱讀)課文表“幾種原子的質量”

  這樣小的數(shù)字,無論書寫、讀數(shù)、記憶和使用都極不方便。正像以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小麥的質量一樣不方便。所以國際上采用原子的相對質量——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

  仔細閱讀課本,積極討論、思考并回答有關問題:

  1.相對原子質量是怎樣計算的?

  2.相對原子質量是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3.相對原子質量有單位嗎?

  這部分內容沒有太大難度,可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

  練習鞏固

  (閱讀)課文相對原子質量概念內容及旁白課文附錄國際相對原子質量表。查出氫、碳、氧、鈉、鐵五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思考與討論〕通過這段課文的閱讀,你能初步弄清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嗎?

  〔鞏固提問〕相對原子質量就是原子的實際質量?對嗎?為什么?

  完成練習,體會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回

  答相應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原

  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出一系列問題和練習,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能條理化、系統(tǒng)化

  地整理知識。

  [版書設計]    課題1:原子的構成

  一、原子的構成

  核電荷數(shù) = 質子數(shù) = 核外電子數(shù)

  二、相對原子質量

  相對原子質量 = 一個原子的質量/一個碳原子質量的1/12

  相對原子質量 = 質子數(shù) + 中子數(shù)

2.2 原 子 篇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 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1《原子的構成》。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教學預測四個方面來談談本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物質構成的奧秘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原子的構成是在學生學習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同時它又為將要學習的元素,離子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學生情況,可以確定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2)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本節(jié)課

  (1)通過探究構成每種原子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

  (2)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發(fā)展的歷史,初步學習假設、建立模型的科學方法。

  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1)在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發(fā)展的過程中,知道科學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 (2)通過閱讀張青蓮教授的相關資料,了解中國人在科學發(fā)展中作出的貢獻,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以知識為主體,借助于掌握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想和愛國情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結合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確定本節(jié)課的 重點:認識原子的構成 難點:認識原子的構成;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 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

  (一)學生情況

  初中化學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樂于探究感興趣的問題,對事物的認識正由感性向理性轉變,但感性認識仍然占主導地位。

  能力水平:學生初步具備了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

  知識水平: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教法與學法

  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教法 本節(jié)課將采用引導探究法,這種方法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同時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演示法,通過演示原子的圖片及動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學法 本節(jié)課將采用分析歸納法(通過分析圖4-2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得出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歸納信息的能力),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從而學生由“學會”變?yōu)椤皶䦟W”。

  三 教學過程

  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主的思想,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

  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觀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相關圖片,接著描述它的強大威力,并解釋原子彈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威力與原子的內部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那原子的內部到底隱藏著什么奧秘?這樣的導課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順利進入教學過程階段二

  (二)活動探究 得出新知

  活動探究一:原子的構成

  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發(fā)展歷史,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大約100年后湯姆生發(fā)現(xiàn)了電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 紅棗代表電子,面包代表原子,紅棗鑲嵌在面包的表面。又過了7年,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根據(jù)他的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生動的圖片及動畫,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原子的立體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模型建立起來之后,通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核的體積相對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顆櫻桃和十層大樓的體積比例。接著演示原子的動態(tài)圖片,讓學生明白這就是現(xiàn)在的原子結構模型,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借助于圖片和動畫,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從而突破難點。

  活動探究二:原子不顯電性

  知道了原子的構成,然后追問,同學們那原子顯不顯電性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如下圖表,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小組成員交流,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正負電荷相等,所以原子不顯電性;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活動三:相對原子質量

  知道了質子,中子,電子的數(shù)目關系,那它們有沒有質量,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來衡量呢?接著讓學生觀察如下圖表,學生很容易得出:質子,中子有質量,但是很小,電子的質量相對于質子、中子更小。此時給學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質量很小,用國際單位Kg來表示就如同用噸來表示一粒大米的質量,很不方便,怎么辦呢?有智慧的人總是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質量平分為12份,氧原子質量與其中一份的比(16)作為氧原子的相對質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對質量,這些相對質量稱為相對原子質量,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向學生講述怎樣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對原子質量;此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把看似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學會做事,學會更好的生存。

  (三)反饋練習 鞏固新知

  適當?shù)恼n堂練習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熱情,將課本的練習設計成闖關的形式作為課堂訓練,第一關通過比較簡單的習題培養(yǎng)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感覺不錯進入第二關,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背景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四)交流收獲 優(yōu)化新知

  當本節(jié)課學完以后,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針對學生的疑問我會及時作出回應,并鼓勵學生不斷進步。這種診斷性,激勵性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最后,我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預測: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基本上可以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超過80%的學生可以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但還有少數(shù)的學生可能存在疑點,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fā)展,我設置以下補救措施:單獨輔導,找到難點;師生互動;突破疑點。

  最后是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板書能夠突出重難點,為學生理解知識和對知識進行記憶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和有力的幫助。本節(jié)課樣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2 原 子 篇14

  教學目標:1、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fā)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結構特點,能說出它在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質也可由離子構成,認識離子微粒大小的數(shù)量級

  重點難點: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fā)展過程

  教學用具:多媒體、分子模型

  教學過程:

  課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科學家是怎樣揭開原子結構的秘密呢?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

  1、道爾頓:實心原子結構模型

  2、湯姆森:“湯姆森模型”、“浸入模型” 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球體,帶負電的電子嵌在中間。

  3、盧瑟福:“盧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實驗過程――用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發(fā)現(xiàn):

  大部分沿直線運動、極少發(fā)生偏轉、有的被反彈

  4、玻爾:“分層模型” 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分層運動

  5、“電子云模型” 電子像云霧一樣籠罩在核的周圍,

  有的區(qū)域多,有的區(qū)域少

  ――說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個不斷完善和不斷修正

  的過程

  *原子的結構: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

  負電荷的核外電子構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所

  帶的電荷總數(shù)相等,電性相反,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電子運動的范圍比作一個大型運動場的話,原子核就像運動聲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開原子核的秘密

  ――通過用高能量的粒子撞擊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其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⑵原子中電子的質量在整個原子質量中所占比重極小,可忽略不計,因而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課本第14頁表,思考分析在一個原子中哪些數(shù)目總是相等的?

  ⑶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⑷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構成。

  讀圖:一杯水的微觀層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氫、氧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夸克

  電 子

  三、原子的“孿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質子數(shù))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種宏觀概念

  讀圖:氧的三種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課本第16頁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相同、中子數(shù)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統(tǒng)稱。

  舉例①氧的三種同位素,它們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種原子

  ②氫的三種同位素:氕、氘、氚  

  看圖1-24,注意其中原子核的不同

  3、同位素的應用:核設施、文物鑒定、醫(yī)學診斷等

  四、帶電的原子-離子

  *演示實驗: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① 觀察鈉和氯氣的狀態(tài)和顏色

  ② 在空氣中點燃鈉,并將它置入氯氣中,觀察現(xiàn)象

  ③ 現(xiàn)象:產(chǎn)生白煙,最終得到一些白色粉狀固體

  本質分析:鈉在氯氣中燃燒,鈉原子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荷的鈉離子(陽離子);氯原子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荷的氯離子(陰離子)。兩種離子所帶電荷相等,電性相反,互相吸收,構成電中性的氯化鈉。

  離子:構成物質的第三種微粒

  課堂練習:課后練習

  作業(yè):作業(yè)本

2.2 原 子 篇15

  一、學習目標

  1.掌握相鄰原子間通過共價鍵結合而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的晶體屬于原子晶體。

  2.以金剛石為例,了解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熔、沸點,導電性和溶解性)

  二、學習過程

  [復習提問]

  (一)基本知識點(學生自學完成)

  1.原子晶體:相鄰原子間以共價鍵相結合而形成的空間網(wǎng)狀結構的晶體。

  2.構成粒子:______________;。

  3.粒子間的作用______________,

  4.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1)熔、沸點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一般的溶劑。

  (3)______________導電。

  原子晶體具備以上物理性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晶體的化學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見的原子晶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判斷晶體類型的依據(jù)

  (1)看構成晶體的微粒種類及微粒間的相互作用。

  對分子晶體,構成晶體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

  對于離子晶體,構成晶體的是微粒是______________,微粒間的相互作__________鍵。

  對于原子晶體,構成晶體的微粒是_______,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鍵。

  (2)看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沸點或硬度)。

  一般情況下,不同類晶體熔點高低順序是 ________晶體>_______晶體>_______晶體。原子晶體、離子晶體比分子晶體的熔、沸點高得多

  (二)重點點撥

  1.晶體

  晶體是指具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其結構特征是其內的原子或分子在主維空間的排布具有特定的周期性,即隔一定距離重復出現(xiàn)。重復的單位可以是單個原子或分子,也可以是多個分子或原子團。重復的單位必須具備3個條件,化學組成相同,空間結構(包括化學鍵)相同,化學環(huán)境和空間環(huán)境相同。

  2.晶胞的概念 

  在晶體結構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的重復單位稱為晶胞。晶胞在三維空間無限地重復就產(chǎn)生了宏觀的晶體。可以說,晶體的性質是由晶胞的大小,形狀和質點的種類(分子、原子或離子)以及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所決定的。

  3.納米材料

  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材料,絕大多數(shù)是固體物質,它的顆粒一般在微米級,一個顆粒包含著無數(shù)個原子和分子,這時候,材料所顯示的是大量分子所顯示的宏觀性質。當人們用特殊的方法把顆粒加工到納米級大小,這時的材料則被稱之為納米材料,一個納米級顆粒所含的分子數(shù)則大為減少。奇怪的是,納米材料具有奇特的光、電、熱、力和化學特性,和微米級材料的性質迥然不同。

  納米材料的粒子是超細微的,粒子數(shù)多、表面積大,而且處于粒子界面上的原子比例甚高,一般可達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這就使納米材料具有不尋常的表面效應,界面效應等。因此而呈現(xiàn)出一系列獨特的性質。

  納米顆粒和晶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晶胞是晶體中最小的重復單元,這種重復單元向空間延伸,構成晶體,而納米顆粒本身就是一個分子,納米材料在結構上與分子晶體有相似的地方,但并不相同。

  納米材料并不是新的物質,只不過是將傳統(tǒng)材料的顆粒進一步超細微化,這樣對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改變十分巨大,使之具備了一些傳統(tǒng)材料所無法具備的性質。為什么與傳統(tǒng)材料相比,納米材料的性質改變如此巨大,科學界目前還無法做出最終解釋。

  (三)講練(先練后講)

  [例1]下列的晶體中,化學鍵種類相同,晶體類型也相同的是    (    )

  A.SO2與Si02    B.C02與H20

  C.NaCl與HCl    D.CCl4與KCl

  [解析]抓住晶體粒子的化學鍵去判斷晶體類型這一關鍵進行對比。如S02與Si02都是共價化合物,但是,晶體內的作用力是分子間作用力,S02為分子晶體,而Si02中硅與氧以共價鍵結合形成網(wǎng)狀的原子晶體。

  [答案]B

  [例2]碳化硅SiC的一種晶體具有類似金剛石的結構,其中C原子和S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種晶體①金剛石  ②晶體硅  ③碳化硅中,它們的熔點從高到低的順序是    (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C與Si同為IVA族元素,它們的相似性表現(xiàn)在金剛石是原子晶體,硅晶體,碳化硅也是原子晶體。從碳到硅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形成共價鍵的鍵能逐漸減弱。可推斷碳化硅應在Si與C之間。三種原子晶體,空間結構相似,熔點決定于它們的鍵長與鍵能,故熔點從高到低分別是金剛石碳化硅、晶體硅。

  [答案]A

  [例3]下列晶體分類中正確的一組是    (    )

  離子晶體

  原子晶體

  分子晶體

  A

  NaOH

  Ar

  SO2

  B

  H2SO4

  石墨

  S

  C

  CH3COONa

  水晶

  D

  Ba(OH)2

  金剛石

  玻璃

  [解析]從晶體中結構粒子的性質去判斷晶體的類型。NaOH、CH3COONa、Ba(OH)2都是通過離子鍵相互結合的離子晶體,純H2S04,無H+,系分子晶體。Ar是氣體,分子間以范德華力相互結合為分子晶體,石墨是過渡型或混合型晶體,水晶Si02與金剛石是典型原子晶體。硫的化學式以1個S表示,實際上是S8,氣體時為S2,是以范德華力結合的分子晶體。

  玻璃無一定的熔點,加熱時逐漸軟化,為非晶體,是無定形物質。

  [答案]C

  [例4]單質硼有無定形和晶體兩種,參考下表數(shù)據(jù)

  金剛石

  晶體硅

  晶體硼

  熔點

  >3823

  1683

  2573

  沸點

  5100

  2628

  2823

  硬度

  10

  7.0

  9.5

  ①晶體硼的晶體類型屬于____________晶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晶體硼結構單元是由硼原子組成的正二十面體,其中有20個等邊三角形的面和一定數(shù)目的頂點,每個項點上各有1個B原子。通過視察圖形及推算,此晶體體結構單元由

  ____________________個硼原子構成。其中B—B鍵的鍵角為____________。

  [解析]①原子,理由:晶體的熔、沸點和硬度都介于晶體Si和金剛石之間,而金剛石和晶體Si均為原予晶體,B與C相鄰與Si處于對角線處,亦為原于晶體。

  ②每個三角形的頂點被5個三角形所共有,所以,此頂點完全屬于一個三角形的只占到1/5,每個三角形中有3個這樣的點,且晶體B中有20個這樣的角形,因此,晶體B中這樣的頂點(B原子)有3/5×20=12個。

  又因晶體B中的三角形面為正三角形,所以鍵角為60°

  (四)總結

  1.相鄰原子間通過共價鍵結合而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的晶體屬于離子晶體。

  2.構成原子晶體的微粒是原子。原子間以較強共價鍵相結合,而且形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鍵能大。原子晶體的熔點和沸點高。

  3.同種晶體:若同為原子晶體,成鍵的原子半徑越小,鍵長越短,鍵能越大,晶體熔點越高:如金剛石>SiC>Si。                  

  第3課時針對性訓練(原子晶體)

  一、選擇題

  1.下列晶體中不屬于原子晶體的是    (    )

  A.干冰    B.金剛砂

  C.金剛石  D.水晶

  2.在金剛石的網(wǎng)狀結構中,含有共價鍵形成的碳原子

  環(huán),其中最小的環(huán)上,碳原子數(shù)是    (    )

  A.2個    B.3個

  C.4個    D.6個

  3,下列各物質中,按熔點由低到高排列正確的是(   )

  A.02、I2、Hg

  B.C02、KCl、Si02

  C.Na、K、Rb

  D.SiC、NaCl、S02

  4.下列各晶體申琪中任御一個原子都被相鄰的4個原子所包圍;似共價鍵潞戒正四面體結構,并向空間伸展虞網(wǎng)狀結構的是    (    )

  A.甲烷      B.石墨

  C.晶體硅    D.水晶

  5.在x mol石英晶體中,含有Si-O鍵數(shù)是  (    )

  A.x mol    B.2x mo}

  C.3 x mol    D.4x mol

  6.固體熔化時,必須破壞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    )

  A.冰    B.晶體硅

  C.溴   D.二氧化硅

  7.石墨晶體是層狀結構,在每一層內;每一個碳原于都跟其他3個碳原子相結合,如圖是其晶體結構的俯視圖,則圖中7個六元環(huán)完全占有的碳原子數(shù)是(    )

  A.10個    B.18個

  C.24個    D.14個

  二、填空題

  8.石英晶體的平面示意圖如圖所示,實際上是立體網(wǎng)

  狀結構,其中硅,氧原子個數(shù)比為____________

  9.SiO44-離子結構用周 表示,在二聚

  硅酸根離子Si2O76-中只有硅氧鍵,它的結構應是__________

  10.氮化硅是一種高溫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點高、化學性質穩(wěn)定。工業(yè)上曾普遍采用高純硅與純氮在1 300℃反應獲得。

  (1)氮化硅晶體屬于__________晶體。

  (2)已知氮化硅的晶體結構中,原子間以單鍵相連,且N原子和N原子,Si原子和S原子不直接相連,同時每個原子都滿足8電子穩(wěn)定結構。請寫出氮化硅的化學式__________

  (3)現(xiàn)用SiCl4和凡在H,氣氛保護下,加強熱發(fā)生反應,可得較高純度的氮化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短周期元素K、Y、Z在周期表中位置關系如圖:

  X

  Y

  Z

  (1)x元素的單質分子式是_______,若x核內中子數(shù)和質子數(shù)相等,x單質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單質是_______晶體。 

  (2)自然界中存在一種含Y的天然礦物名稱是:電子式為_______,屬于_______晶體。

  (4)z單質的晶體類型屬于_______,Z的氫化物和最高價氧化物的濃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A、B、C三種晶體,分別由C、H、Na、Cl四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形成,對這三種晶體進行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1)晶體的化學式分別為: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2)晶體的類型分別為:A_______ B_______C_______

  (3)晶體中粒子間的作用分別為:A 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第3課時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B  4.C  5.D  6.B  7.D

  二、填空題

  8.1∶2

  9.

  10.(1)原子  (2)S3N4

  (3)3SiCl4+2N2+6H  Si3N4+12HCl

  11.

  (1)He 4g·mol-1  分于

  (2)螢石

  (3)分子晶體 H2S+H2S04(濃)=S↓+ S02↑+2H20

  12.(1)A NaCl  B C  C HCl

  (2)A 離子晶體  B 原于晶體  C 分子晶體

  (3)A 離子鍵  B共價鍵  C 分子間作用力

2.2 原 子(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原子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質量的概...

  • 《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精選13篇)

    一、說教材本節(jié)內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小節(jié),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對化學學科中的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原子進行了初步的學習,而且在本節(jié)內容之后,學生們又將面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些知識的學習,所以本節(jié)...

  • 5.8 煤和石油(通用13篇)

    第八節(jié) 煤和石油(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常識性介紹煤和石油。二.重、難、疑點本節(jié)教材屬于常識性介紹煤和石油,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三.教學步驟(一)明確月標常識性介紹煤和石油,指出煤和石油既是重要能源,又是重要化工原料。...

  • 物質的分類(精選11篇)

    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一、知識結構1、物質的兩種分類: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如: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 如:2、物質性質的兩個方面:物理性質:直接被感知(色、味、態(tài))被測量的 性質(熔、沸點;硬、密度、溶解性)化學性質:化學變化...

  • 第一節(jié) 溶液(通用2篇)

    第一節(jié) 溶液(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一般應用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培養(yǎng)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的能力。...

  • 《原子》說課稿(通用14篇)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這次優(yōu)質課競賽我是迎難而上,我有選擇的機會,但我選擇了較難上的一課,以前上過這一課,由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這樣一個機會,逼自己深鉆一下,來一次自...

  • 元素教案(精選5篇)

    一、 教學目的要求: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2. 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九年級化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操网址| 毛片24种姿势无遮无拦 | 午夜家庭影院 |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 | 又爽又色又高潮的免费软件 | 99爱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 免费欧美一级视频 | 欧洲性XXXX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产后漂亮奶水人妻无码 | 美女视频久久久 | 日韩一二 | 免费性片| A级毛片100部免费看 | 野花社区无码HD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一区二区 |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午夜免费视频 | 欧美美女一区二区 |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国精无码A片AV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特黄特黄aaaa级毛片免费看 | 36d大奶|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 av色片 |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 国产逼视频 | 亚洲一区国产视频 |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 | 夜夜爱夜夜做夜夜爽 | 啊啊啊用力插视频 |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 丝袜高跟麻麻浓精受孕人妻 | 久久久久久欧美精品色一二三四 | 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 中国产xxxxa片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