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分類(精選11篇)
物質的分類 篇1
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
一、知識結構
1、物質的兩種分類: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如:
•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 如:
2、物質性質的兩個方面:
物理性質:直接被感知(色、味、態)被測量的 性質(熔、沸點;硬、密度、溶解性)
化學性質: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
3、物質變化的兩種形式: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
4、化學反應的三種分類
從反應形式上分類的基本反應類型之二:
化合反應:定義:由二種或二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特征:多變一
分解反應:定義:由一種物質生成多種物質的反應
特征;一變多
從是否與氧反應: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物)
二、空氣的組成
氮氣(n2) 78% 體
氧氣(o2) 21% 積
稀有氣體: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數
其它雜質: 0.03%
三、空氣污染與防治
空氣污染:有害氣體,粉塵
有害氣體: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污染防治:閱讀課本第26頁
四、氧氣的物理性質
1.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標準狀況下,密度為1.429g/l,比空氣( 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溫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氣。
4.在壓強101kpa時,氧氣在-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 ℃時變為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
一、 氧氣的化學性質
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能支持燃燒,供給呼吸、高溫時能與許多物質反應。
二、
六、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反應原理:
裝置
•儀器裝配原則: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質加熱原則:先均勻,后集中。
•氣體收集方法:
•易溶于水排氣法,根據密度定上下;
•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氣體純度大。
實驗室制氧氣歌訣:
一要檢查氣密性
二在把藥品加入試管中
三要把儀器固定好;
試管口部略向下
導管伸入稍露頭。
四再點燃酒精燈
先均后固用外焰
緩慢加熱向管底
五用排水集氣法
連續氣泡再入瓶
六把導管移出水
最后熄滅酒精燈
七:氧氣的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原理:利用液態氮的沸點比液態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態氧。
八、應記憶的符號
元素符號:
氧:氫:h 碳:c 硫:s 磷:p 氮:n 鎂:mg
鐵:fe 鋁:al 汞:hg 鉀:k 錳:mn
化學式
氧氣:o2 氮氣:n2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氧化鎂:mgo 氧化汞:hgo
五氧化二磷 p2o5
四氧化三鐵:fe3o4 氧化鋁:al2o3
二氧化錳:mno2 水:h2o 過氧化氫:h2o2
高錳酸鉀:kmno4
氦(he) 氖(ne) 氬(ar) 氪(kr) 氙(xe) 氡(rn)
作業:新學案
教后:
物質的分類 篇2
一、引入:
思考與交流:我們學過哪些分類概念呢?
二、課堂教學:
※純凈物和混合物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①:
1、什么是純凈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樣區分的?請你各舉2個例子。
2、找出下列物質中的純凈物與混合物,并說出你的判斷依據。
①空氣②氯化鈉③液氧④氫氧化鈉
⑤鐵⑥赤鐵礦⑦干冰⑧鋁合金
屬于純凈物的有:;屬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形式歸納純凈物和混合物的關系。
※單質、化合物、氧化物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②:
1、什么是單質?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質中的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嗎?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屬于單質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樣區分一種純凈物是單質還是化合物?
單質是由組成的;化合物是由組成的。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有質疑的地方,讓其他學生補充解答(充當小老師)(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填空形式歸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關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類:氧化物
※酸、堿、鹽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③:給下列純凈物分類,并說出分類依據。
①鹽酸②氯化鈉③熟石灰④氫氧化鈉
⑤硫酸銅⑥硫酸⑦氯化鉀⑧碳酸
屬于酸的有:;屬于堿的有:;屬于鹽的有:
你的判斷依據:酸是由組成,
堿則是由組成,鹽是由組成。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有質疑的地方,讓其他學生補充解答(充當小老師)。
(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形式歸納酸、堿、鹽的關系。
三、※小結:
物質分類知識網絡圖。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歸結小結物質分類知識網絡圖。
※能力檢測:(PPT出示相關練習)
※中考怎樣考?(PPT出示相關題型)
※結束。
物質的分類 篇3
是,為什么參賽的課就一定要有實驗探究呢?沒有實驗的課就真的體現不了新課改的理念了嗎?就為了賭這一口氣,說來有些好笑。
二、進行教學設計
這是此次活動的核心內容,到底怎么樣做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呢?說實話,直到初賽時這個問題還沒有想通。平心而論,有實驗探究的話,這個問題就簡單了,畢竟有一個基本的程序在指導著呀(有實驗的課又難免陷到一個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這樣做也沒什么意思了),可是這個內容既沒有實驗,也很簡單,怎么樣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何方呢?就這樣,初賽的課做得很一般,我自己也非常不滿意,感謝各位評委和領導們給了我代表農墾參賽的機會,在初賽后,我就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把這節課設計得出乎別人的意料。
從初賽回來,一直到國慶長假結束這段時間我都在憋這個問題,(遲遲不見行動,倒把同組的老師們憋急了,)經過多方查找資料、閱讀有關新課程的理論書籍(在此期間,農墾教研室的陳老師給我發了許多參考資料,對我幫助很大),我終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這也就是所謂的機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吧。我大膽地把這節課的基本框架定了下來,即以主題活動的方式來開展學習過程。這樣設計基于以下的想法:一是內容確實很少,也很簡單,誠如一些老師說的讓學生自己閱讀都能學完,如果按部就班的上,不要說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沒勁,怎么能參賽呢?二是從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考慮,能不能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作點文章呢?三是高一的學生畢竟剛接觸新課程不久,感受還不是那么深,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興趣會不會大些?另外, 在活動中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的積極性、與人合作和集體觀念肯定也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接下來就是具體設計學習目標和主題活動了。為此,我仔細研讀了課程標準里的相關內容,包括內容標準和必修課的課程目標,查了一些資料琢磨高一學生的學習心理,看了今年中招考試結果分析,仔細把人教版的教材看了好多遍,關于分類的知識專門上網查了一些資料,自己也加深了認識。之后才確定了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可以說定目標的過程也相當艱苦。
物質的分類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由本節教學內容在高中化學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本章作為從學科內容方面使學生認識化學科學的起始章,是連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著要復習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的重要內容,“啟后”意味著要在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從而為化學必修課程的學習,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章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對大量繁雜的事物進行合理的分類是一種科學、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學習和研究化學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條基本線索就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在高中化學的第二章編排化學反應與物質分類,使學生對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又有利于學生能夠運用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行化學學習,立意更高些。
2.教學內容
本課題共包含三大內容: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應用。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同時知道分類的多樣性。知道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能根據需要選擇并制作分類圖。
(2)過程與方法:從日常生活中學生所遇見的一些常見的分類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將所學過的化學知識從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分類,將不同的知識通過某種關系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通過探究活動,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討科學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建立物質分類的思想,體會掌握科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體驗活動探究的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
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建立分類思想,體會分類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體會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教學難點分析】
本課題沒有難點。
5.課時安排
共1課時。
二、學情分析
1.學生起點能力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于初高中過渡時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初中階段純凈物、混合物及酸、堿、鹽等的學習,其實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
2.學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類法是研究和處理龐大而復雜的現實問題的最常用方法,聯系實際面較寬,因此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學生在預習時已經按照我的引導查閱了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礎。
3.學生“認知方式”分析
學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沒問題,但是處理信息能力及對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識、運用知識等能力較差,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以獲得發展為目的。我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整個過程中教師適時適量地加以提示,幫助學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漸構建,對知識的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并將它合理化、理論化,在個體學習的條件下,再進行小組協商、討論。經過小組成員思維的磋商,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所以本節課我采用了活動探究式教學,學生采取小組活動探究形式。
四、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教學生怎樣去學,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思敢思會思
學生在課堂上要敢于思考,積極配合教師,改變“被動”“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充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這樣,既活躍了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必要與快樂。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激發集體榮譽感。通過學生小組實驗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議學會交流
本節教材對理論教學的要求不高,學生應參與討論,使具有不同思維優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表達各自觀點來感受成功的喜悅。
4.樂樂于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中學習,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教材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
展示圖書館、超市圖片,圖書館里的圖書、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萬,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圖書或商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探究活動1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
學生分組活動:
在1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
討論分類的意義。思維的發散,讓學生意識到分類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確分類的意義。引出本節課題。
探究活動2學生分組活動:
對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類。
請你說一說你是怎樣分類的?在對這些物質分類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
物質的分類 篇5
【學習目標】:
1、 了解分類的方法: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學會對具體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從
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學習重點】:
常見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
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分類法:
定義:分類法是把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不同的種類,然后分門別類地加以說明的一種方法。 關鍵:找出正確的分類標準。
討論:以下物質的分類方式,依據是什么?
1、Na2CO3,Ba(OH)2?H2,O2,CO2 2、? ?Mg,CuO?AgCl,Mg(OH)2,CaCO3
?Fe,H2,I23、? NaOH,HSO,KSO2424?
小結:一般確定分類標準可從物質的 、 、 和 等方面考慮。 分類方法1:單一分類法——根據某一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
練習1:世界上超過3000萬種物質如何研究?請根據學過的分類知識將物質分類,并將下列物質歸類:
Si、 Na2CO3 、CO2 、NaOH 、粗鹽、Al(OH)3 、 Al 、
空氣、CuO、HCl、H2、H2SO4、BaSO4
練習2:請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反應類型進行分類。
分類方法2:樹狀分類法——對同類事物進行再分類的方法。
思考1:初中學過那些有關物質類別的概念?
思考2:請大家用已有知識對上述概念進行分類,并用圖示把這些概念的相互關系表示出來?
是否是同種元素組成純凈物物質?組成成分是否單一 ?混合物
練習3:按照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作出樹狀分類圖。選擇合適的物質填在對應的類別里。
O2 Cu H2SO4 Ba(OH)2 KNO3 CO2 空氣 含鎂60%的MgO
分類方法3:交叉分類法——對事物按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思考:對于同一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屬類型是否一樣?
練習4:對于Na2SO4 、Na2CO3、K2SO4、K2CO3這幾種鹽如何分類?
由于一種分類方法所依據的標準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種分類方法,來彌補單一分類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種是交叉分類法。
交叉分類法練習: 按物質所屬類型連線:
Na2SO4 硫酸鹽
Na2CO3 碳酸鹽
K2SO4 鈉鹽
K2CO3 鉀鹽
練習5:如果根據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無氧酸兩類;根據酸分子電離時所能生成氫離子的個數,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請用鹽酸、硝酸、氫硫酸、硫酸制作一張交叉分類圖。
練習6:請模仿酸對以下的堿進行分類:
NaOH Ba(OH)2 KOH Cu(OH)2 Fe(OH)3 Mg(OH)2
寫出分類標準和結果(可能有多種結果)
總結: 分類一般步驟:確定分類標準選擇分類方法 得出正確的分類
練習7、每組中都有一種物質與其他物質在分類上或性質上不同,試分析每組中物質的組成規律或性質特點,將這種物質找出來,并說明理由。
(1)NaCl K2CO3 Na2SO4 NaHCO3
(2)O2 CO H2 Mg
(3)CO2 SO3 CO CaO
(4)生銹鐵釘 氨水 藍礬 含鎂60%MgO
物質的分類 篇6
(二)物質的分類 金屬單質
物 混合物 單質 非金屬單質 酸性氧化物
物質種類 稀有氣體 氧化物 堿性氧化物
質 純凈物 元素種類 無機物 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堿
有機物 鹽
3.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種物質組成) 例如,空氣,溶液(鹽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礦泉水), 礦物(煤、石 油、天然氣、鐵礦石、石灰石),合金(生鐵、鋼)
注意:氧氣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質是混合物,紅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純凈物、混合物與組成元素的種類無關。即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可能是純凈或混合物。
4.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例如:水、 水銀、 藍礬(cuso4 •5h2 o)都是純凈物
冰與水混合是純凈物。 名稱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純凈物,是化合物。
5.單質:由同種(或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例如:鐵 氧氣(液氧)、氫氣、水銀。
6.化合物:由不同種(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名稱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機物(有機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無機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應生成同價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堿性氧化物:跟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屬氧化物都是堿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應
生成相應的堿,其他堿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應。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堿性氧化物,是不成鹽氧化物。
9.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稱中最后一個字是“酸”,通常化學式的第一種元素是“h ”,酸由氫和酸根離子組成
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
根據酸的組成,通常有以下兩種分類方法:酸的電離方程式:酸=nh+ +酸根離子n-
a.根據酸分子電離所能生成的氫離子的個數分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據酸分子里有無氧原子分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稱為:某酸)
無氧酸(hcl, h2 s名稱為:氫某酸 )
鑒定酸(鑒定h+ )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是酸溶液;
②加活潑金屬mg、fe、zn等有氫氣放出
10.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堿通常由金屬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
溶堿有五種:鉀鈣鈉鋇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們的溶液無色。
有顏色的堿(不溶于水):紅褐色的氫氧化鐵(fe(oh)3 ↓ )、藍色的氫氧化銅(cu(oh)2 ↓)
其他固體堿是白色。堿的名稱通常有“氫氧化某”,化學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堿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試液遇溶堿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遇溶堿變紅色
鑒定可溶性堿溶液(鑒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加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是堿.
方法二:加鐵鹽溶液有紅褐色沉淀生成;加銅鹽溶液有藍色沉淀的是堿。
11.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第一種分類方法:
a.正鹽(酸堿完全中和的產物,沒有可電離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無氧酸正鹽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鹽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鹽(多元酸里的氫部分被金屬取代,h夾在中間)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
常見的酸式鹽的酸根有:hco3 - 、hso4 - 、h2 po4 - 、hpo4 2-
c.堿式鹽(化學式的中間有“oh”):cu2 (oh)2 co3
第二種分類方法
按鹽中相同部分的離子稱為某類鹽:含碳酸根離子的鹽稱為碳酸鹽、含硫酸根離子的鹽稱為硫酸鹽、含硝酸根離子的鹽稱為硝酸鹽、含鐵離子的鹽稱為鐵鹽,等等。
12.酸堿指示劑(石蕊試液、無色酚酞)和ph值: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鹽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強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鹽、硝酸鹽和鹽酸鹽溶液不能使指示劑變色,ph值等于7。不能使指示劑變色;可溶的堿溶液ph值大于7。堿性越強ph值越大,堿性越弱ph越小
13.酸堿鹽溶解性口訣:
鉀鈉硝銨溶 溶堿有五種 鋇鉀鈣鈉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鹽baso4 碳酸鹽只溶鉀鈉銨
口訣的含義:含有鉀、鈉、硝酸根、銨根的物質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堿有:氫氧化鋇、氫氧化鉀、氫氧化鈣、氫氧化鈉 和氨水,其他堿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質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紅褐色沉淀,cu(oh)2是藍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見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斷題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講沉淀不溶解,則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講沉淀 全部溶解,則沉淀中一定沒有agcl或baso4 ;若講沉淀部分溶解,則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種,且還有另一種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物質的分類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宏觀物質的簡單分類;能夠從微觀角度認識分類的依據;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純凈物;掌握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宏觀物質的簡單分類和知識體系的建立。
2.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等概念。
教學難點: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基礎知識的歸納與整理]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對物質分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研討,嘗試給常見物質進行簡分類,教師可適當指導,最后由教師小結,并以投影形式給出物質分類的知識結構。在學生研討過程中應提醒學生注意分類的依據以及概念間的從屬關系)
(概括出物質分類的知識體系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對物質進行分類,諸如畫知識樹等,借此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償試一下,也可將其留作課后作業)。
[關鍵知識點拔]
(以投影形式打出表格,鼓勵學生經過討論比較相關的概念,找出這些概念的異同點及其聯系,教師適時點拔,強調理解概念應抓住關鍵字詞和相關概念的內在聯系,最后師生共同完成表格內容)。
(一)純凈物和混合物
項目 純凈物 混合物
概念 由同一種物質組成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彼此間不發生化學反應
區別 ①一種物質
②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而言,由一種分子構成
③有固定的組成
④有固定的性質 ①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
②由不同種分子構成
③沒有固定的組成
④沒有固定的性質
聯系
(二)單質和化合物
項目 單質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相同點 均為純凈物 均為純凈物
不同點 ①由一種元素組成
②單質的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 ①由不同種元素組成
②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種原子構成
聯系
(三)氧化物
項目 酸性氧化物 堿性氧化物
概念 凡能跟堿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應而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組成 大多數是非金屬氧化物(交叉關系) 都是金屬氧化物(從屬關系)
性質 ①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含氧酸(sio2除外)
②與可溶性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①與水反應生成可溶性堿
②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四)酸、堿、鹽
項目 酸 堿 鹽
概念 電離時生成的陽
離子全部是氫離
子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相同點 均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導電(電離)
不同點 酸=h++酸根離子 堿=金屬離子+oh- 鹽=金屬離子+酸根離子
組成特點 一定含氫元素 一定含氫、氧兩種元素 一定含有非金屬元素
聯系 酸+堿→鹽+水(中和反應)
[典型例題講解]
例1.下列物質為純凈物的是( )
a.水煤氣 b.冰水混合物 c.生鐵 d.食鹽水
[解析]解決本題的關鍵在于把握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概念,即“一物”或“多物”的判定。其中a、c、d選項中的物質均由多種物質組成,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只是狀態不同,實為同種物質——水。故答案為:b。
例2.下列物質中一定屬于氧化物的是( )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b.能分解出氧氣的化合物
c.氧氣跟某物質反應的生成物 d.由氧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解析]對氧化物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解題的關鍵,既“二元必有氧”。
a中的元素種類無法確定為幾種,b、c同樣無從考證其中是否有兩種元素。因此,答案為:d。
例3.某物質經鑒定只含有一種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肯定是純凈物 b.可能是混合物
c.肯定是某一種單質 d.一定是一種稀有氣體
[解析]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由于組成每種物質的各種元素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所以混合物中的元素可能是多種也可能是一種。例如:空氣是混合物,其中含有o、h、n等多種元素;o2和o3的混合物就只有一種元素。可見,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也不一定是單質。正確答案應為:b。
例4.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屬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屬于單質的是______,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屬于非金屬的是______。
①水銀 ②空氣 ③氯酸鉀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糠水 ⑥硫粉
⑦加熱堿式碳酸銅后的剩余固體 ⑧氨氣
[解析]解決本題的關鍵是物質分類的依據以及對相關概念外延的把握。
其答案為:②⑤;③④⑦⑧;①⑥;④⑦;⑥
例5.現有ba、h、c、o四種元素。請你從中選擇適當的元素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填化學式)
(1)酸性氧化物____ (2)堿性氧化物____ (3)堿____ (4)酸____ (5)鹽____
[解析]根據這幾類化合物各自的組成特點和化合價法則即可確定其化學式:(1)co2 (2) bao (3)ba(oh)2 (4)h2co3 (5)baco3
[綜合測試]
一、選擇題:
1.下列各組物質中,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后者從屬于前者的是( )
a.純凈物、混合物 b.金屬、非金屬
c.純凈物、化合物 d.含氧酸、無氧酸
2.下列各組物質中,按單質、化合物、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
a.稀有氣體、濃硫酸、膽礬 b.金剛石、石灰石、鐵礦石
c.天然氣、堿式碳酸銅、液氧 d.石墨、熟石灰、水煤氣
3.下列物質的化學式與名稱、分類完全相符的是( )
a.亞硝酸鈉、nano2、鹽 b.氧化鐵、fe3o4、氧化物
c.純堿、naoh、堿 d.酒精、ch3oh、有機物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c.鹽的組成中一定含有金屬元素 d.酸中一定不含金屬元素
5.“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應該分類回收。生活中廢棄的鐵鍋、鋁制的易拉罐、銅導線等可歸為一類加以回收,它們屬于( )
a.有機物 b.堿 c.氧化物 d.金屬或合金
二、填空題:
1.下列是含碳元素的物質:①石墨②一氧化碳③干冰④碳酸⑤碳酸鈣⑥乙醇⑦c60⑧甲烷⑨純堿。其中屬于單質的是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屬于鹽的是____,屬于酸的是____;屬于有機物的是____。
2.下列各組均有四種物質,其中有一種物質與其他三種物質的類別不同,請將該物質的化學式或名稱填在橫線上。
(1)cuo、no2、naoh、fe2o3,____;
(2)o2、n2、al、c____;
(3)空氣,氫氣,碘酒,鹽酸____;
(4)食鹽,蔗糖,酒精,醋酸____。
3.填寫下表(類別指酸、堿、鹽、氧化物、單質)
名稱 氫氯酸 生石灰 銅綠 硫酸
化學式 zn naoh
類別
4.在酸、堿、鹽、氧化物這四類物質中,一定含有氫氧兩種元素的是____,一定只含有兩種元素的是____。
[綜合測試參考答案]
一、1.c 2.d 3.a 4.b 5.d
二、
1. ①⑦ ③ ⑤⑨ ④ ⑥⑧
2.(1)naoh (2)al (3)氫氣 (4)食鹽
3.
鋅 氫氧化鈉
hcl cao cu2(oh)2co3 h2so4
酸 單質 氧化物 堿 鹽 酸
4.堿 氧化物
物質的分類 篇8
一、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的要求,本節從分類的角度出發,安排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這兩部分內容。
分類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科學方法。運用分類的方法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教科書通過“圖書館中陳列的圖書”的圖片,使學生直接感受分類的標準和分類的好處。通過“思考與交流”欄目中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使學生感悟到分類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科學方法。為了使學生能夠運用分類法進行學習,教科書又列舉了“交叉分類”和“樹狀分類”這兩種常用的、具體的分類方法,并安排了“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這兩種分類方法的了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掌握方法比死記硬背更有效”。
膠體是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混合物體系。因此,膠體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性質。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是學生通過分類思想來研究物質、觀察物質新的切入點。教科書根據這一特點,結合分類方法介紹了按照分散質和分散劑所處的狀態得出9種分散系,然后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膠體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對膠體與溶液、濁液的探究,得出膠體的重要性質──丁達爾效應。目的是使學生在了解膠體的這一重要性質的基礎上,認識到物質的性質不僅與物質的結構有關,還與物質的存在狀態有關,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最后有意識地點明了膠體化學原理和方法與納米科技發展的關系,讓學生理解化學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對于膠體這部分內容,教科書只介紹了丁達爾效應,至于滲析、布朗運動和電泳現象并未涉及,膠體的介穩性也只是在“科學視野”欄目中點到為止,并不要求作具體的展開。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了解膠體概念與丁達爾效應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分類的方法。
本節教學重點:了解常見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
本節教學難點:膠體。
教學建議如下:
1.關于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的教學
教科書第一次引入“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性,但在教學中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在“思考與交流”活動中,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例如:
案例1 按照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作出樹狀分類圖。然后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氣、含鎂60%的MgO
案例2 對下列化學反應進行分類:
(1)硫在氧氣里燃燒
(2)紅磷在氧氣里燃燒
(3)鐵絲在氧氣里燃燒
(4)鋁箔在氧氣里燃燒
(5)蠟燭在氧氣里燃燒
對上述5個化學反應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分類標準1】是不是化合反應:化學反應(1)、(2)、(3)、(4)為一類,都是化合反應;
【分類標準2】反應物的特點:化學反應(1)、(2)為一類,都是非金屬與氧氣反應,化學反應(3)、(4)為另一類,都是金屬與氧氣反應;
學完本章全部內容后,還可以對上述反應繼續進行分類。
【分類標準3】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1)、(2)、(3)、(4)、(5)為一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在思考與交流過程中,要使學生感悟到進行分類的目的和意義。同時了解到對于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關于分散系和膠體概念的教學
學習分散系這一部分內容,首先要突出分類的.方法,教科書已經列舉了按照分散質或分散劑所處的狀態,它們之間可以產生9種組合方式,但沒有具體的例證。教科書要求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活動來完成,這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學生無法理解合金屬于固體分散質和固體分散劑組成的分散系,空氣屬于氣態分散質和氣態分散劑組成的分散系。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從分類的角度加以積極引導與完善。
對于丁達爾效應,要把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懸(乳)濁液、溶液的有關知識及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有關事實、現象等聯系起來。通過教科書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把膠體與溶液作對比,使學生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認識膠體本身的特殊性。為避免學生從氫氧化鐵膠體(紅色)和硫酸銅溶液(藍色)顏色不同去思考丁達爾效應,可以補充食鹽溶液和淀粉溶膠的對比實驗。觀察丁達爾效應時,可以同時把溶液和膠體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較哪一種液體有丁達爾效應。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抓住粒子直徑大小這個關鍵,正確認識溶液、濁液、膠體的本質特征。
關于膠體的聚沉,教科書以“科學視野”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也可以適當介紹。首先應讓學生認識膠體具有介穩性,主要是因為同種膠粒帶同種電荷,而同種電荷會互相排斥,要使膠體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膠粒所帶的電荷。然后可讓學生展開討論,提出消除膠粒所帶電荷的方案,從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膠體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如果空氣中沒有氣溶膠,我們的環境將會是什么樣?”等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互相爭論,最后得出:“光照下無丁達爾效應──空間變得一團漆黑──人類難以生存”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二、活動建議
【科學探究】
實驗所用的FeCl3溶液要飽和但不能渾濁。燒杯里蒸餾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斷振蕩,但不宜用玻璃棒攪拌,也不宜使液體沸騰時間過長,以免生成沉淀。所得膠體應透明、呈紅褐色。
做丁達爾效應的實驗時,也可預先用木板或硬紙板做一個暗箱,暗箱用帶小孔的隔板分為大小兩室,小室裝一個100 W的燈泡,大室可并排放置兩個燒杯,同時大室側面要留有可看到兩燒杯的觀察孔。實驗時,兩燒杯中一個放膠體,另一個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塵或膠體。
三、問題交流
【思考與交流1】
1.提示:請參考“本章說明”中的“內容結構”。
2.提示:如圖書館中的圖書分類收藏,大型商場中的物品分類,網絡中的信息分類,化學中分散系的分類,生物中對各個物種的分類,等等。
意義:能夠提高人們工作、學習的效率,使人們更快、更便捷地達到目的等。
3.提示: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于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斷從顏色和形狀兩個方面把“馬”和“白馬”說成是兩個概念,從邏輯上講是偷換概念,但從分類方法上可以說是從顏色和形狀分別對物質進行分類而得到的結論。
【思考與交流2】
1.按照分散質或分散劑的聚集狀態(氣、固、液)來分,有9種類型:
分 散 質分 散 劑實 例
氣氣空氣
液氣云、霧
固氣煙灰塵
氣液泡沫
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液糖水、油漆
氣固泡沫塑料
液固珍珠(包藏著水的碳酸鈣)
固固有色玻璃、合金
2.按照分散質粒子的大小來分(分散劑是水或其他液體):
實例:泥漿水、空氣、Ca(OH)2的懸濁液、澄清的石灰水、海水、江河水、牛奶、豆漿等。
四、習題參考
4.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質粒子大小主要特征舉例
濁液>100 nm不穩定,不均一泥漿水
溶液<1 nm穩定,均一飽和NaCl溶液
膠體1~100 nm較穩定,均一豆漿
5.提示:用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膠體與溶液。
物質的分類 篇9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分類法咋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從物質的組成、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為研究物質的通性建立框架,將知識系統化。
3.掌握“交叉分類法”、“樹狀分類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多角度、多標準對化學知識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分類在化學、各科學習上的重要性。將“分類思想”灌輸于腦中,能夠在后面學習中進行實際應用,培養及時分類總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常見化學物質及其反應的分類方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將常見兩種分類法靈活運用到化學學習過程中
【教學設計】
老師:今天上班,我也綠色出行了,大家知道的,現在的共享單車層出不窮,大家是不是注意到,商家將每輛自行車的車身顏色,都有著各自的特色,那大家在進行用車之前,要開鎖,是如何實現的呢?是不是有各種車牌號?商家就是根據這個來進行分類的,這樣做便于管理!我呢有一個想法,有一天這個共享單車能夠在全國流通,每走到哪都有它懂得存在,這樣有一天呢,我就可以騎著它去西藏,完成我的西藏騎行夢想。這樣在路上沒有害怕它被盜的心理,同時也不擔心車壞了,說到西藏那,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地域,風俗等,那我們就在圖書館里找資料,大家去圖書館是怎樣查閱資料的呢?
學生:自由討論半分鐘,然后簡短回答。
老師:如果沒有去過圖書館呢?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試一試找到自己想看的書,看能不能找到!
從這些共享單車,圖書館書籍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是按照一定的相似程度進行分類在一起,然后逐漸分在具體的事物,那么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相似的例子呢,,請從其他方面收集一些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對他們進行分類的目的和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兩分鐘,然后簡短回答。
老師:做出評語,并在舉幾個例子,如超市,汽車車牌號,
老師:舉了這么多的例子,那什么叫做分類呢?
【板書】物質的分類定義: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設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是人們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種工作方法。
接下來我們將要學習分類的兩種方法: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
【板書】交叉分類法
請大家對下面的物質進行對應的分類連線:
Na2CO3鈉鹽
Na2SO4鉀鹽
K2SO4硫酸鹽
K2CO4碳酸鹽
老師:我們大家一起來看Na2CO3這個物質,它既屬于鈉鹽又屬于碳酸鹽,對不對?像這樣,物質所屬類別之間存在部分交叉。
【板書】:交叉分類法特點:物質所屬類別之間存在部分交叉。
老師:請分類以下初中所學的物質類別概念:物質,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
老師:根據分析我們得到如圖一:
我們把這種對同類物質進行分類的方法叫樹狀分類法。
【板書】樹狀分類法
作業布置
1、請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具體的化學物質如圖二;
2、每個人在圖書館借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物質的分類 篇10
一、教材分析
“物質的分類及轉化”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內容,是完成初高中課程內容銜接的重要載體,其將初中所學的單一、孤立的物質及反應梳理擴展為高中階段多樣、系統的物質反應體系,滲透分類觀、物質轉化觀等化學學科學習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發現物質及變化的規律,并預測物質的性質及可能發生的變化。本部分內容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屬于主題2:常見的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這一部分,內容要求“認識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種類的物質,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可以對物質進行分類;同類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一定條件下各類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認識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具體先介紹了物質分類的方法,并從多種分類的角度來認識物質世界;根據分散質微粒直徑大小來分引入了膠體這一基本概念,補充了初中對混合物體系的認識,進而精選代表物質,探尋了從“單質-堿性氧化物-堿-鹽”以及“單質-酸性氧化物-酸-鹽”分別代表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物質之間的轉化規律,并用其指導生產生活實際。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需要將初中所學的知識由點構成線合理關聯起來,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實性知識的基礎上開始建構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學科觀念,指導高中階段后續內容的學習,從而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一些典型物質的基本性質,涉及單質、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類別。但學生的知識是單一的,分散的沒有進行系統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認識其中所蘊含的規律。而高中階段,學生將面臨的不再是單一的物質,而往往是復雜的實際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質體系,更迫切地需要學科思想方法的指導,由此可分析學生的發展點如下:
1、基于分類思想,構建化學知識框架,并在后續學習中不斷豐富,形成化學學科學習的基本模式。
2、認識物質轉化基本規律,將初中記憶型的思維模式進階成高中階段推理型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習興趣。
3、學會遷移,將本節的學習策略遷移至化學學科其他思想方法的習得過程中,在面對復雜陌生的化學問題時,能有理可循,有據可依。
三、教學目標
1、基于分類觀,按照元素組成,能對已知物質按不同分類標準進行簡單分類,利用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等建立元素與物質的聯系。
2、學會從微粒大小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理解分散系、膠體等基本概念,掌握膠體的重要性質。
3、基于物質類別探究物質轉化的規律,掌握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聯系及轉化特征。
4、能應用分類觀及物質轉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
1、建立分類觀,并能將已有知識進行系統整合。
2、準確理解膠體概念,掌握膠體重要性質。
3、理解物質轉化規律并用其解決簡單問題。
五、教學難點
1、建立分類觀,并用其探尋物質轉化規律。
2、利用物質轉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1、結合實例,引入分類法,明確其應用價值。
教師引導:【引入】展示圖書館或超市分門別類擺放物品的實例,明確分類法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列舉“交叉分類法”“樹狀分類法”等分類方法。
學生活動:感受分類法的優點,明確分類法需要概括物質共性,確定分類標準,標準不同,分類結果會有差異。
設計意圖:生活中的分類例子學生熟悉,更有代入感,感興趣的同時更能強化分類的重要應用。同時明確分類需要有標準,找共性,作為后續分析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提供理論基礎。
2、實踐活動,應用分類法將物質進行分類。
教師引導:【任務1】將“物質”進行分類,明確各類物質共性(定義),并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將物質進行分類如下:
設計意圖:將初中所學單一物質進行系統分類,為后續尋找同類物質的共性做鋪墊。
(二)環節二
1、引入分散系,膠體等概念。
教師引導:
【問題】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顧溶液、濁液的概念,總結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據分散質、分散劑的狀態將分散系分類,并舉例;依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分類,引入膠體的概念,并舉例。
學生活動:
(1)回顧溶液、濁液,歸納得出分散系概念。
(2)將分散系分類,引出膠體定義,即分散質粒子直徑為1-100nm。
設計意圖:回顧已學,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將混合物進行再分類,彌補物質分類時的空缺。
2、實驗探究膠體的性質。
教師引導:【演示實驗】用激光筆分別照射硫酸銅溶液及新合成的`氫氧化鐵膠體,觀察實驗現象,獲得膠體性質,列舉生活中的丁達爾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現象,獲得膠體性質-丁達爾效應,思考理解丁達爾效應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和微觀本質探究膠體性質,通過觀察、分析等方法獲得結論。
3、鑒別、分離提純膠體。
教師引導:【任務2】基于性質,鑒別氯化鈉溶液及淀粉膠體,并設計實驗,將其混合物進行分離。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依據分散質粒徑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設計實驗分離膠體及溶液,并檢驗是否成功分離
設計意圖:診斷評價學生對膠體本質及性質掌握情況,訓練學生實驗能力,深化對膠體的理解。
(三)環節三
1、探究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轉化規律
教師引導:【任務3】將初中所學代表性物質進行分類,以Ca、CaO、Ca(OH)2、CaCO3為例探究金屬單質、堿性氧化物、堿、鹽之間的轉化規律;以C、CO2、H2CO3、CaCO3為例探究非金屬單質、酸性氧化物、酸、鹽之間的轉化規律。
學生活動:結合具體實例,歸納總結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轉化規律,完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設計意圖:將初中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合,基于分類法,尋找物質之間的轉化規律。
2、基于已知,總結酸、堿、鹽的通性。
教師引導:【任務4】結合實例,總結酸、堿、鹽的通性。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歸納總結酸、堿、鹽的通性、
(1)酸的通性:使指示劑變色;
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與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與鹽反應生成新鹽和新酸。
(2)堿的通性:使指示劑變色
與酸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與鹽反應生成新堿和新鹽。
(3)鹽的通性:與金屬反應生成新的金屬和新鹽(金屬活動性規律);
與酸反應生成新鹽和新酸;
與堿反應生成新鹽和新堿;
與鹽反應生成兩種新鹽(符合復分解反應規律)。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酸、堿、鹽的反應規律,體現物質類別是在探究物質轉化中的重要依據。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提升的能力。
3、基于以上兩點探究,利用“八圈圖”,完善各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教師及學生活動:共同完成“八圈圖”的書寫。
設計意圖:“八圈圖”是物質轉化規律的集中體現,也是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深入理解物質類別與各類物質之間轉化的關系,也可用于設計物質轉化的路徑。
(四)環節四
教師引導:【任務5】以硫磺為原料,基于物質轉化規律,設計實驗,制備亞硫酸鈉。
學生活動:
(1)明確原料及產物物質類別。
(2)依據“八圈圖”設計反應路徑,鼓勵設計多條路徑完成制備。
(3)書寫制備過程中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診斷并評價學生對物質分類及物質轉化規律的掌握程度,體會分類觀、轉化觀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
物質的分類 篇11
一、目標
1.感受分類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
2.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丁達爾效應。
3.了解電解質的概念,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4.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5.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6.能正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價值。
二、內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說第一章是從化學科學研究手段──化學實驗方面展開化學科學的話,那么,本章則是從化學學科內容方面展開化學科學。作為從學科內容方面使學生認識化學科學的起始章,是連接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科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承前”意味著要復習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的重要內容,“啟后”意味著要在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從而為化學必修課程的學習,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章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之一。
2.內容結構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是化學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對于多達千萬種的化學物質和為數更多的化學反應,人們要想認識它們的規律性,就必須運用分類的方法,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這既反映了化學科學的發展規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是本章的一條基本線索。考慮到學生在進入高中化學學習時,一般都需要復習初中的知識,如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質間的化學反應等。因此,把化學反應與物質分類編排在高中化學的第二章,使學生對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又有利于學生運用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行化學學習,立意更高些。
從化學物質的分類來看,純凈物的分類在初中已初步介紹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溶液和濁液這兩種混合物雖然初中也涉及過,但是,還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因此,分散系和液態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膠體的性質表現在很多方面,這里只是從膠體與溶液區分的角度,涉及到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從化學反應的分類來看,本章涉及到化學反應分類的3個標準:(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按此標準劃分,可將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這4種反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2)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3)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后兩種分類初中沒有涉及過,因而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將大量涉及,因此,這兩種反應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三、課時建議
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 2 課時
第二節 離子反應 2 課時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2 課時
復習 1 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