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通用5篇)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篇1
教學目標
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鐵)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屬生銹的簡單方法,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通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具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使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保持和增強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從常見鐵礦石中提煉鐵的原理。
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和金屬資源的保護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難點:冶煉鐵的原理和含雜質等不純量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如何使學生解決生活中金屬銹蝕的問題。
實驗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內容為常見礦石的圖片、我國鋼鐵冶煉廠的簡介、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模擬演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例題講解幻燈片等);金、銀戒指;鑷子;酒精燈;火柴等。
生銹的鐵鎖、因銹蝕穿孔的銅壺、長期未用的菜刀、幾段生銹的鐵絲、不能用的水龍頭等。
學生:課外收集的我國鋼鐵廠情況簡介材料;重晶石等礦石樣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鐵釘銹蝕條件探究的對比實驗。
教學方法
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實驗展示,自主評價。
--
教學過程
點評
第一課時 鐵的冶煉
實驗導入
教師演示金、銀戒指在酒精燈上灼燒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煉”的原因,以及鈉、鎂等金屬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單質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種礦物之中的原因。
以實驗回顧金屬活動性有關知識,做好鋪墊。
交流展示
學生出示課外收集到的礦石樣品(重晶石、赤鐵礦石等),朗讀有關礦石的產地、產量、鋼鐵廠的名稱等背景資料,課件展示人類最早使用的鐵礦石──隕鐵等其他礦石樣品。
實物參觀,資源共享。
指導閱讀
閱讀課本,解讀插圖,討論煉鐵時鐵礦石選取的方案,使學生弄清楚為什么選取這種礦石的原因。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
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討論分析
出示多媒體課件高爐煉鐵過程中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模擬實驗。討論:①實驗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氣處理辦法;③分析工業煉鐵的原理;④分析原料產物是否為純凈物;⑤得出哪些結論等。
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例題自學
指導學生閱讀審題,盡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組討論讀題后的感想,盡量將多的讀少,抽出有用的、具體的條件。
指導方法,合作學習。
例題剖析
多媒體展示例題的斷句、數據的含義,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計算的過程分解;各步驟之間的關系;不純物質如何轉化為純物質等。
領悟開竅。
自主評價
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
及時評價,激勵信心。
升華訓練
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訓練,加強對不純物轉化為純凈物有關的計算的應用。
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第二課時 金屬資源的保護
導入課題
出示鐵鎖、銅壺、菜刀、鐵絲、水龍頭,分析還能否使用。
實物導入,容易接受。
學生展示
由各小組的同學將一周前做的鐵釘生銹的對比實驗用品展示給大家看,交流說明操作方法、現象、結論和解釋等。
學生展示,利于培養動手、動口、交流合作能力。
討論交流
暢所欲言所觀察的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對發生的現象的解釋。相互評價各小組的實驗效果、結論和解釋是否合理。
自主評價
推選一組進行自主評價,從不同側面談談本次探究實驗的成敗,推廣到工業、農業和各種生產生活中如何防止鐵生銹。嘗試介紹幾種防止鐵生銹的方法。
自主評價,增強信心,認識自我。
教師引導
分析鐵鎖、菜刀、鐵絲、水龍頭銹蝕的原因,討論防止它們生銹的方法,推廣到學生身邊的金屬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車、鐵桶等經久耐用的技巧。
回顧開頭,銜接緊湊。
動畫展示
(1)礦物可供開采的年限坐標分析圖;(2)金屬回收公司情況介紹;(3)廢舊電池的污染;(4)保護金屬資源的方法。
通過課件,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信息。
與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討論交流
結合身邊的事例,分析討論如何保護金屬資源,如回收廢金屬,用各種方法防腐蝕,有計劃、合理地開采礦物,尋找金屬的代用品等。并通過課件補充一些保護金屬資源的先進做法和經驗。
利用多媒體,使學生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小結評價
由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課外探究
參考以下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查詢有關資料,完成一篇化學小論文或一份化學小報(題目要有個性)。
(1)金屬的應用與保護;
(2)你身邊的金屬制品;
(3)銅壺為什么也生銹?
(4)廢舊干電池還有可利用的價值嗎?
(5)其他。
執教:湖北省宜都市王畈中學 楊大華
點評
本課題的知識內容學生較為熟悉,但教師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熟悉學習的對象,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出課題,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科學家的身份來研究金屬礦物的種類、鐵為什么生銹、在什么條件下易生銹、如何防止鐵生銹等,從而感受到“身邊處處有化學”。
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的能力,展示學生課前調查和收集樣品的信息,能較好地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采用動畫演示,既明白清晰,又節約時間,同時可避免儀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實驗,環節緊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自主實驗、自主探究、自主評價,無疑使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
點評: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宜平
湖北省宜都市余家橋中學 黃明芝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篇2
化學教學案
課題名稱: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8-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2、會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含雜質的計算。
3、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和防銹的方法。
4、認識到保護金屬資源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1、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2、會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含雜質的計算。。
教學方法:實驗、 討論。
教學過程 :
引入新課:
我們大量使用的金屬是從哪里來的呢?
除少數不活潑的金屬以單質形式存在外,大多數金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從化合態的金屬制出金屬單質就是金屬的冶煉。
板書:一、鐵的冶煉:
教師演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
學生觀察:現象是紅色粉末變黑,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煉鐵的原理,化學方程式。
講解:實際生產中,所用的原料和產物一般都有雜質,在計算用料和產量時,應考慮到雜質問題。
板書講解:
例題:用1000t含鐵80%的赤鐵礦石,理論上可以煉出含鐵96%的生鐵多少噸?
說明:重點讓學生理解純凈物與含雜質物質間的轉化計算,并注意規范的解題格式。
講解過度:一方面,我們不斷地冶煉金屬,另一方面,世界上每年因腐蝕而報廢的金屬設備和材料相當于年產量的20%-40%!如何保護金屬資源呢?
一、金屬資源的保護:
1、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活動與探究:鐵銹蝕的條件
探究方法:詳見書P19。
探究結果:鐵銹蝕的條件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蒸氣等發生的化學反應過程。
結果應用:防止鐵銹蝕的做法:
1、 保持鐵制品表面清潔干燥
2、 在鐵制品表面涂保護層。
2、金屬資源保護:
途徑一,防止金屬的腐蝕;
途徑二,金屬的回收和利用;
途徑三,有計劃合理地開采;
途徑四,尋找金屬代用品。
課堂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會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含雜質的計算,了解金屬的和防護辦法。
作業 :書P23習題3、4、5,其余寫在書上。
課后記:學生對含雜質的計算掌握的不是很好,還需進一步練習。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8-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些常見金屬如鐵、鋁、銅等的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2)會根據化學方程式對含有某些雜質的反應物或生成物進行有關計算。
(3)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以及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
(4)知道廢舊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 收利用廢舊金屬等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閱讀資料、聯系實際等方法獲取信息。
(2)運用比較、分析、聯想、分類等方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樹立為社會的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鐵的冶煉。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3)鐵銹蝕的條件及其防護。
(4)合理利用金屬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鐵銹蝕條件及其防護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教學工具
實驗用具:Fe2O3、石灰水、貯有CO的貯氣瓶、磁鐵、鐵架臺、酒精噴燈、酒精燈、試管、直玻璃管、橡膠塞、導管、火柴。
教學過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金屬是一類重要的材料,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由于地球上的金屬資源是有限的,故我們需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護。
課題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金屬資源概況
[講解]地球上的金屬資源廣泛地存在于地殼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數很不活潑的金屬如金、銀等有單質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礦物形式存在。含有礦物的巖石稱為礦石。工業上就是從礦石中來提煉金屬的。
[請學生觀看課本圖8—16、8—17、8—18等有關金屬資源的圖片。或展示礦石樣本或放錄像]
[過渡]不同種類的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們在地殼中呈怎樣的分布趨勢呢?
請大家看課本P15“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資料。
[問]人類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屬有哪些?
[答]鐵、鋁、銅等。
[追問]這是否和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呢?
[生]肯定有!因為鋁、鐵在地殼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屬中最多的。
[疑惑]銅的百分含量遠小于鐵和鋁,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呢?
[可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總結]這主要與銅的性質和銅的提煉成本有關。
[追問]那么,自然界含鐵、鋁、銅的礦石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鐵的礦石主要有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菱鐵礦(主要成分是FeCO3);含鋁的礦石主要是鋁土礦(主要成分是Al2O3);含銅的礦石主要是黃銅礦(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輝銅礦(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國的金屬礦物分布怎么樣?
[引導學生看課本有關內容]
答案:礦物種類齊全,礦物儲量豐富,其中鎢、鉬、鈦、銻等儲量居世界前列,銅、鋁、錳等儲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補充]雖說我國礦物種類比較齊全、礦物儲量比較豐富,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主
要礦產品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增長很快,主要礦產資源短缺的態勢日益明顯。如果地質勘探無重大突破,21世紀初,我國礦產資源將出現全面緊缺的局面。
[過渡]現在,人類每年都要向地殼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屬礦物資源,以提取數以噸計的金屬。其中,提取量的是鐵。把金屬礦物變成金屬的過程,叫做金屬的冶煉。煉鐵的過程稱之為鐵的冶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鐵的冶煉的知識。
二、鐵的冶煉
[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從公元1世紀起,鐵便成了一種最主要的金屬材料。
[引導學生觀看圖8—19(我國古代煉鐵圖)]
[講解]鋼的主要成分就是鐵。鋼和鐵有著非常廣泛和重要的應用,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鋼鐵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國的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居世界前茅。
[引導學生觀看圖8—20(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煉鐵高爐)和圖8—21(為紀念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而發行的郵票)]
[介紹]我國遼寧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鐵礦。
[過渡]鐵礦石是怎樣煉成鐵的呢?現以赤鐵礦的主要成分Fe2O3為例,來學習研究如何實現鐵的冶煉。
[啟發]比較Fe2O3與Fe的組成差異,設想用什么方法或試劑去完成鐵的冶煉。
[學生討論]Fe2O3與Fe在組成上只相差一種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變為鐵關鍵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熱使Fe2O3發生分解反應。
2.找尋一種物質使其主動奪去Fe2O3中的“O”。
[引導學生對以上方案評價]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較高的溫度;又因為鐵在高溫下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要使Fe2O3分解成功,還須在非空氣氛圍中進行,這樣成本太高。方案2比較切實可行。但選用什么樣的物質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從以前接觸過的一些物質中,尋找適合這種條件的物質。請大家回憶、思考并討論。
[學生討論]
[結論]Mg、H2、C、CO等都符合條件。
[教師總結]事實上,這些物質都可把Fe2O3中的“O”奪走。但考慮到經濟效益等原因,我們一般選用C或CO。
[師]請大家寫出以CO和Fe2O3為反應物冶鐵的化學方程式。
冶煉原理
[學生板書]Fe2O3+3CO3CO2+2Fe
[教師引導]請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設計一個模擬鐵的冶煉過程的化學實驗,并能驗證其生成產物。
[學生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生成物的證明、尾氣的處理等角度進行考慮。如根據經驗學生可判斷出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是高溫;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學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驗證CO2;用磁鐵驗證鐵的生成;CO有毒,尾氣應處理等。
[演示實驗8—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
注意:
(1)實驗前應先通CO把裝置內空氣排干凈,然后再加熱;反應完成后,須待試管內物質冷卻后再停止通CO。
(2)反應完畢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紙上觀察,并試驗它能不能被磁鐵吸起,以判斷反應中是否生成了鐵。
[總結]上述實驗是實驗室模擬鐵的冶煉過程,工業上鐵的冶煉原理雖與上述實驗相同,但其規模、條件、裝置與此差異很大。
[介紹]把鐵礦石冶煉成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工業上煉鐵時,把鐵礦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爐,在高溫下,利用焦炭與氧氣反應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鐵從鐵礦石里還原出來。
[可投影展示如下圖的煉鐵高爐結構。另,若有條件,能播放工業生產中冶煉鐵的錄像,或參觀鋼鐵廠]
[過渡]在冶鐵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原料或產物一般都含有雜質,故在計算用料和產量時就不可能不考慮雜質問題。
三、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
[投影例題]用1000 t含氧化鐵80%的赤鐵礦石,理論上可以煉出含鐵96%的生鐵多少噸?
[分析]本題是有關化學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是純凈物質之間的數量比,而不表示不純物質之間的數量關系。故計算時須先進行換算。如果題目給出或要求算出不純物質的質量,必須先換算成純凈物質的質量,或先計算出純凈物質質量再換算成不純物質的質量。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分析,解答此題。
[學生活動]
[投影給出正確解法]如下:
解:1000 t赤鐵礦石中含氧化鐵的質量為 1000 t×80%=800 t。
[課堂練習]習題4
[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時,要把含雜質物質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篇4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目標
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鐵)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屬生銹的簡單方法,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通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具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使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保持和增強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從常見鐵礦石中提煉鐵的原理。
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和金屬資源的保護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難點:冶煉鐵的原理和含雜質等不純量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如何使學生解決生活中金屬銹蝕的問題。
實驗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內容為常見礦石的圖片、我國鋼鐵冶煉廠的簡介、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模擬演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例題講解幻燈片等);金、銀戒指;鑷子;酒精燈;火柴等。
生銹的鐵鎖、因銹蝕穿孔的銅壺、長期未用的菜刀、幾段生銹的鐵絲、不能用的水龍頭等。
學生:課外收集的我國鋼鐵廠情況簡介材料;重晶石等礦石樣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鐵釘銹蝕條件探究的對比實驗。
教學方法
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實驗展示,自主評價。
教學過程
點評
第一課時 鐵的冶煉
實驗導入
教師演示金、銀戒指在酒精燈上灼燒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煉”的原因,以及鈉、鎂等金屬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單質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種礦物之中的原因。
以實驗回顧金屬活動性有關知識,做好鋪墊。
交流展示
學生出示課外收集到的礦石樣品(重晶石、赤鐵礦石等),朗讀有關礦石的產地、產量、鋼鐵廠的名稱等背景資料,課件展示人類最早使用的鐵礦石──隕鐵等其他礦石樣品。
實物參觀,資源共享。
指導閱讀
閱讀課本,解讀插圖,討論煉鐵時鐵礦石選取的方案,使學生弄清楚為什么選取這種礦石的原因。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
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討論分析
出示多媒體課件高爐煉鐵過程中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模擬實驗。討論:①實驗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氣處理辦法;③分析工業煉鐵的原理;④分析原料產物是否為純凈物;⑤得出哪些結論等。
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例題自學
指導學生閱讀審題,盡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組討論讀題后的感想,盡量將多的讀少,抽出有用的、具體的條件。
指導方法,合作學習。
例題剖析
多媒體展示例題的斷句、數據的含義,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計算的過程分解;各步驟之間的關系;不純物質如何轉化為純物質等。
領悟開竅。
自主評價
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
及時評價,激勵信心。
升華訓練
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訓練,加強對不純物轉化為純凈物有關的計算的應用。
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第二課時 金屬資源的保護
導入課題
出示鐵鎖、銅壺、菜刀、鐵絲、水龍頭,分析還能否使用。
實物導入,容易接受。
學生展示
由各小組的同學將一周前做的鐵釘生銹的對比實驗用品展示給大家看,交流說明操作方法、現象、結論和解釋等。
學生展示,利于培養動手、動口、交流合作能力。
討論交流
暢所欲言所觀察的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對發生的現象的解釋。相互評價各小組的實驗效果、結論和解釋是否合理。
自主評價
推選一組進行自主評價,從不同側面談談本次探究實驗的成敗,推廣到工業、農業和各種生產生活中如何防止鐵生銹。嘗試介紹幾種防止鐵生銹的方法。
自主評價,增強信心,認識自我。
教師引導
分析鐵鎖、菜刀、鐵絲、水龍頭銹蝕的原因,討論防止它們生銹的方法,推廣到學生身邊的金屬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車、鐵桶等經久耐用的技巧。
回顧開頭,銜接緊湊。
動畫展示
(1)礦物可供開采的年限坐標分析圖;(2)金屬回收公司情況介紹;(3)廢舊電池的污染;(4)保護金屬資源的方法。
通過課件,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信息。
與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討論交流
結合身邊的事例,分析討論如何保護金屬資源,如回收廢金屬,用各種方法防腐蝕,有計劃、合理地開采礦物,尋找金屬的代用品等。并通過課件補充一些保護金屬資源的先進做法和經驗。
利用多媒體,使學生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小結評價
由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課外探究
參考以下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查詢有關資料,完成一篇化學小論文或一份化學小報(題目要有個性)。
(1)金屬的應用與保護;
(2)你身邊的金屬制品;
(3)銅壺為什么也生銹?
(4)廢舊干電池還有可利用的價值嗎?
(5)其他。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篇5
教學目標
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鐵)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屬生銹的簡單方法,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通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具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使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保持和增強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從常見鐵礦石中提煉鐵的原理。
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和金屬資源的保護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難點:冶煉鐵的原理和含雜質等不純量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如何使學生解決生活中金屬銹蝕的問題。
實驗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內容為常見礦石的圖片、我國鋼鐵冶煉廠的簡介、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模擬演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例題講解幻燈片等);金、銀戒指;鑷子;酒精燈;火柴等。
生銹的鐵鎖、因銹蝕穿孔的銅壺、長期未用的菜刀、幾段生銹的鐵絲、不能用的水龍頭等。
學生:課外收集的我國鋼鐵廠情況簡介材料;重晶石等礦石樣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鐵釘銹蝕條件探究的對比實驗。
教學方法
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實驗展示,自主評價。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第一課時 鐵的冶煉
實驗導入
教師演示金、銀戒指在酒精燈上灼燒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煉”的原因,以及鈉、鎂等金屬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單質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種礦物之中的原因。
以實驗回顧金屬活動性有關知識,做好鋪墊。交流展示
學生出示課外收集到的礦石樣品(重晶石、赤鐵礦石等),朗讀有關礦石的產地、產量、鋼鐵廠的名稱等背景資料,課件展示人類最早使用的鐵礦石──隕鐵等其他礦石樣品。
實物參觀,資源共享。指導閱讀
閱讀課本,解讀插圖,討論煉鐵時鐵礦石選取的方案,使學生弄清楚為什么選取這種礦石的原因。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
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討論分析
出示多媒體課件高爐煉鐵過程中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模擬實驗。討論:①實驗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氣處理辦法;③分析工業煉鐵的原理;④分析原料產物是否為純凈物;⑤得出哪些結論等。
討論交流,形成共識。例題自學
指導學生閱讀審題,盡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組討論讀題后的感想,盡量將多的讀少,抽出有用的、具體的條件。
指導方法,合作學習。例題剖析
多媒體展示例題的斷句、數據的含義,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計算的過程分解;各步驟之間的關系;不純物質如何轉化為純物質等。
領悟開竅。自主評價
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
及時評價,激勵信心。升華訓練
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訓練,加強對不純物轉化為純凈物有關的計算的應用。
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第二課時 金屬資源的保護
導入課題
出示鐵鎖、銅壺、菜刀、鐵絲、水龍頭,分析還能否使用。
實物導入,容易接受。學生展示
由各小組的同學將一周前做的鐵釘生銹的對比實驗用品展示給大家看,交流說明操作方法、現象、結論和解釋等。
學生展示,利于培養動手、動口、交流合作能力。討論交流
暢所欲言所觀察的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對發生的現象的解釋。相互評價各小組的實驗效果、結論和解釋是否合理。
自主評價
推選一組進行自主評價,從不同側面談談本次探究實驗的成敗,推廣到工業、農業和各種生產生活中如何防止鐵生銹。嘗試介紹幾種防止鐵生銹的方法。
自主評價,增強信心,認識自我。教師引導
分析鐵鎖、菜刀、鐵絲、水龍頭銹蝕的原因,討論防止它們生銹的方法,推廣到學生身邊的金屬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車、鐵桶等經久耐用的技巧。
回顧開頭,銜接緊湊。動畫展示
(1)礦物可供開采的年限坐標分析圖;(2)金屬回收公司情況介紹;(3)廢舊電池的污染;(4)保護金屬資源的方法。
通過課件,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信息。
與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討論交流
結合身邊的事例,分析討論如何保護金屬資源,如回收廢金屬,用各種方法防腐蝕,有計劃、合理地開采礦物,尋找金屬的代用品等。并通過課件補充一些保護金屬資源的先進做法和經驗。
利用多媒體,使學生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小結評價
由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課外探究
參考以下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查詢有關資料,完成一篇化學小論文或一份化學小報(題目要有個性)。
(1)金屬的應用與保護;
(2)你身邊的金屬制品;
(3)銅壺為什么也生銹?
(4)廢舊干電池還有可利用的價值嗎?
(5)其他。
執教:湖北省宜都市王畈中學 楊大華
點評
本課
題的知識內容學生較為熟悉,但教師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熟悉學習的對象,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出課題,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科學家的身份來研究金屬礦物的種類、鐵為什么生銹、在什么條件下易生銹、如何防止鐵生銹等,從而感受到“身邊處處有化學”。
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的能力,展示學生課前調查和收集樣品的信息,能較好地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采用動畫演示,既明白清晰,又節約時間,同時可避免儀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實驗,環節緊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自主實驗、自主探究、自主評價,無疑使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
點評: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宜平
湖北省宜都市余家橋中學 黃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