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化學教案 > 初中化學教案 > 九年級化學教案 > 《溶解度》教案(精選8篇)

《溶解度》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8

《溶解度》教案(精選8篇)

《溶解度》教案 篇1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

  教學目標: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3、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器材:膠片、幻燈機。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

  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講授新課

  1、 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ㄕf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ㄕf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膠片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2、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物質溶解度大。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3、溶解度曲線。

  師:用膠片展示固體溶解度曲線。

  生:觀察溶解度曲線,找出10℃時硝酸鈉的溶解度及在哪個溫度下,硝酸鉀溶解度為110克。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板書:

  一、固體溶解度

  1、定義:

  ①定溫 ②100克溶劑 ③飽和狀態實質:溶解溶質質量。

  2、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體溶解度曲線。

  二、課堂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溶解度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所溶解的克數。

  b、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

  c、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克數。

  d、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數。

  2、已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義。

 。2)在60℃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質量比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鉀,溶液是否飽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質,該物質屬( )

  a、易溶  b、難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時,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質,則該物質屬(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復習小結

  師:如何認識溶解度?怎樣由溶解度判斷溶解性大小?

  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溶解度》教案 篇2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

  教學目標 :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3、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器材:膠片、幻燈機。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

  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講授新課

  1、 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說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說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膠片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2、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物質溶解度大。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3、溶解度曲線。

  師:用膠片展示固體溶解度曲線。

  生:觀察溶解度曲線,找出10℃時硝酸鈉的溶解度及在哪個溫度下,硝酸鉀溶解度為110克。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板書:

  一、固體溶解度

  1、定義:

  ①定溫 ②100克溶劑 ③飽和狀態實質:溶解溶質質量。

  2、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體溶解度曲線。

  二、課堂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溶解度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所溶解的克數。

  B、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

  C、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克數。

  D、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數。

  2、已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義。

  (2)在60℃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質量比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鉀,溶液是否飽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質,該物質屬( )

  A、易溶 B、難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時,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質,則該物質屬(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復習小結

  師:如何認識溶解度?怎樣由溶解度判斷溶解性大。

  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溶解度》教案 篇3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

  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3.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三、教學用品

  酒精燈、試管、試管夾、滴管、飽和硝酸鉀和硝酸銨溶液(使用上一節課制得的兩種物質飽和溶液)、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硝酸鉀和硝酸銨的飽和溶液,F在請大家考慮:如何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具體地說: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條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鉀和硝酸銨繼續溶解?大家先進行討論,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學生討論,教師巡視,不時地參加學生間的議論]

  師:現在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劑的方法,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請你具體地說明操作步驟。

  生甲:向硝酸鉀和硝酸銨飽和溶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繼續振蕩試管,直到剩余的固體全部溶解為止。師: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我們可以試一試。除了增加溶劑之外,還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熱的方法試一試。給試管里的飽和溶液加熱,觀察試管里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飽和溶液就變成不飽和溶液了。

  師:應該怎樣操作?

  生丙: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

  師: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梢詫煞N飽和溶液中,一種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種進行加熱。實驗中,注意滴加液體和加熱試管里的液體的操作方法。現在,先檢查儀器、藥品,然后開始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大約5min實驗結束]

  師:停止實驗操作。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乙:向盛有硝酸銨飽和溶液的試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剩余的固體又繼續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生丁:我們是向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也可以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使用加熱的方法,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戊: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應該說是“加熱”還是“升高溫度”?

  生戊:是升高溫度,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對。加熱是操作方法,升高溫度是加熱的結果。升高溫度才能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給硝酸銨飽和溶液加熱,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辛:和加熱硝酸鉀飽和溶液的現象相同。說明升高溫度也能使硝酸銨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好。大家的實驗結論是一致的。實驗說明,增加溶劑或升高溫度,可以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飽和溶液中的水分蒸發掉,或者使較高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降低到原來的溫度,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己:又會變成飽和溶液。

  師:這是結論。你根據什么現象得出這個結論?

  生己:試管中又會有固體物質析出。

  師:對。也就是說,如果將不飽和溶液降溫或減少溶劑,可以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關系,可表示如下:[教師邊講邊板書如下內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切的含義。

  實驗證明,各種固體物質,例如硝酸鉀、硝酸銨、食鹽等,在相同的條件(相同的溫度,相同質量的溶劑)下,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說,各種固體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要用確切的數值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必須規定哪些條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種溶劑,還要規定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溫度下。

  師:還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生丙:還必須使溶液達到飽和。

  師:大家回答得很正確。科學上就是用“溶解度”來定量地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這樣規定的:[教師邊講邊板書]“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種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種溶劑,通常是指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查閱用實驗的方法測出的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學生查閱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師:大家查一下,在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數值是多少?

  生[齊]:31.6。

  師:用什么單位表示?

  生[齊]:用“克”表示。

  師: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

  生甲:表示在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鉀。師:他回答得是否準確?

  生丙:應該說:在20℃時,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能溶解31.6g

  師:正確。溶液的狀態只能用“飽和”或“不飽和”來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質的“多少”來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下面,根據溶解度的概念,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教師用投影儀,映示寫在膠片上的下列練習題]

  (1)20℃時,10g食鹽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2)20℃時,10g食鹽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飽和溶液,所以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3)20℃時,20g某物質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達到飽和,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時,碳酸鈣在100g水里,達到飽和時能溶解0.0013g。所以,20℃時碳酸鈣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師提問以上各題,學生都能指出1~3題中的錯誤。特別是第(3)題。學生認為,既然某物質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沒有剩余的固體物質,溶液就不是飽和狀態。所以,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說明,物質的溶解性不僅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為了確切地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應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溶解性是指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衡量物質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質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聯系。溶解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溫(20℃)時,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質;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質;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難溶物質。

  課后,請大家完成作業 之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板書思考題】

  怎樣測定室溫下硝酸鉀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案 篇4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

  教學目標 :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3、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器材:膠片、幻燈機。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

  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講授新課

  1、 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ㄕf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ㄕf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膠片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2、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物質溶解度大。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3、溶解度曲線。

  師:用膠片展示固體溶解度曲線。

  生:觀察溶解度曲線,找出10℃時硝酸鈉的溶解度及在哪個溫度下,硝酸鉀溶解度為110克。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板書:

  一、固體溶解度

  1、定義:

 、俣 ②100克溶劑 ③飽和狀態實質:溶解溶質質量。

  2、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體溶解度曲線。

  二、課堂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溶解度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所溶解的克數。

  B、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

  C、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克數。

  D、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數。

  2、已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義。

 。2)在60℃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質量比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鉀,溶液是否飽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質,該物質屬( )

  A、易溶 B、難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時,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質,則該物質屬(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復習小結

  師:如何認識溶解度?怎樣由溶解度判斷溶解性大。

  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溶解度》教案 篇5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

  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3.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三、教學用品

  酒精燈、試管、試管夾、滴管、飽和硝酸鉀和硝酸銨溶液(使用上一節課制得的兩種物質飽和溶液)、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硝酸鉀和硝酸銨的飽和溶液,F在請大家考慮:如何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具體地說: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條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鉀和硝酸銨繼續溶解?大家先進行討論,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學生討論,教師巡視,不時地參加學生間的議論]

  師:現在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劑的方法,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請你具體地說明操作步驟。

  生甲:向硝酸鉀和硝酸銨飽和溶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繼續振蕩試管,直到剩余的固體全部溶解為止。師: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我們可以試一試。除了增加溶劑之外,還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熱的方法試一試。給試管里的飽和溶液加熱,觀察試管里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飽和溶液就變成不飽和溶液了。

  師:應該怎樣操作?

  生丙: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

  師: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可以對兩種飽和溶液中,一種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種進行加熱。實驗中,注意滴加液體和加熱試管里的液體的操作方法,F在,先檢查儀器、藥品,然后開始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大約5min實驗結束]

  師:停止實驗操作。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乙:向盛有硝酸銨飽和溶液的試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剩余的固體又繼續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生丁:我們是向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也可以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使用加熱的方法,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戊: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應該說是“加熱”還是“升高溫度”?

  生戊:是升高溫度,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對。加熱是操作方法,升高溫度是加熱的結果。升高溫度才能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給硝酸銨飽和溶液加熱,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辛:和加熱硝酸鉀飽和溶液的現象相同。說明升高溫度也能使硝酸銨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好。大家的實驗結論是一致的。實驗說明,增加溶劑或升高溫度,可以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飽和溶液中的水分蒸發掉,或者使較高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降低到原來的溫度,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己:又會變成飽和溶液。

  師:這是結論。你根據什么現象得出這個結論?

  生己:試管中又會有固體物質析出。

  師:對。也就是說,如果將不飽和溶液降溫或減少溶劑,可以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關系,可表示如下:[教師邊講邊板書如下內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切的含義。

  實驗證明,各種固體物質,例如硝酸鉀、硝酸銨、食鹽等,在相同的條件(相同的溫度,相同質量的溶劑)下,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說,各種固體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要用確切的數值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必須規定哪些條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種溶劑,還要規定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溫度下。

  師:還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生丙:還必須使溶液達到飽和。

  師:大家回答得很正確。科學上就是用“溶解度”來定量地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這樣規定的:[教師邊講邊板書]“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種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種溶劑,通常是指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查閱用實驗的方法測出的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學生查閱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師:大家查一下,在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數值是多少?

  生[齊]:31.6。

  師:用什么單位表示?

  生[齊]:用“克”表示。

  師: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

  生甲:表示在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鉀。師:他回答得是否準確?

  生丙:應該說:在20℃時,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能溶解31.6g

  師:正確。溶液的狀態只能用“飽和”或“不飽和”來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質的“多少”來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下面,根據溶解度的概念,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教師用投影儀,映示寫在膠片上的下列練習題]

  (1)20℃時,10g食鹽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2)20℃時,10g食鹽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飽和溶液,所以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3)20℃時,20g某物質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達到飽和,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時,碳酸鈣在100g水里,達到飽和時能溶解0.0013g。所以,20℃時碳酸鈣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師提問以上各題,學生都能指出1~3題中的錯誤。特別是第(3)題。學生認為,既然某物質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沒有剩余的固體物質,溶液就不是飽和狀態。所以,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說明,物質的溶解性不僅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為了確切地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應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溶解性是指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衡量物質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質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聯系。溶解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溫(20℃)時,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質;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質;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難溶物質。

  課后,請大家完成作業 之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板書思考題】

  怎樣測定室溫下硝酸鉀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案 篇6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

  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3.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三、教學用品 

  酒精燈、試管、試管夾、滴管、飽和硝酸鉀和硝酸銨溶液(使用上一節課制得的兩種物質飽和溶液)、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硝酸鉀和硝酸銨的飽和溶液,F在請大家考慮:如何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具體地說: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條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鉀和硝酸銨繼續溶解?大家先進行討論,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學生討論,教師巡視,不時地參加學生間的議論]

  師:現在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劑的方法,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請你具體地說明操作步驟。

  生甲:向硝酸鉀和硝酸銨飽和溶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繼續振蕩試管,直到剩余的固體全部溶解為止。師: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我們可以試一試。除了增加溶劑之外,還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熱的方法試一試。給試管里的飽和溶液加熱,觀察試管里剩余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飽和溶液就變成不飽和溶液了。

  師:應該怎樣操作?

  生丙: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

  師: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梢詫煞N飽和溶液中,一種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種進行加熱。實驗中,注意滴加液體和加熱試管里的液體的操作方法,F在,先檢查儀器、藥品,然后開始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大約5min實驗結束]

  師:停止實驗操作。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乙:向盛有硝酸銨飽和溶液的試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試管,原來試管里剩余的固體又繼續溶解了。說明增加溶劑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生。何覀兪窍蛳跛徕涳柡腿芤褐屑尤肷倭康乃袷幵嚬埽瓉碓嚬芾镂慈芙獾南跛徕浻秩芙饬。說明增加溶劑,也可以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使用加熱的方法,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戊: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應該說是“加熱”還是“升高溫度”?

  生戊:是升高溫度,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對。加熱是操作方法,升高溫度是加熱的結果。升高溫度才能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給硝酸銨飽和溶液加熱,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辛:和加熱硝酸鉀飽和溶液的現象相同。說明升高溫度也能使硝酸銨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師:好。大家的實驗結論是一致的。實驗說明,增加溶劑或升高溫度,可以使一定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那么,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飽和溶液中的水分蒸發掉,或者使較高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降低到原來的溫度,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己:又會變成飽和溶液。

  師:這是結論。你根據什么現象得出這個結論?

  生己:試管中又會有固體物質析出。

  師:對。也就是說,如果將不飽和溶液降溫或減少溶劑,可以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關系,可表示如下:[教師邊講邊板書如下內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切的含義。

  實驗證明,各種固體物質,例如硝酸鉀、硝酸銨、食鹽等,在相同的條件(相同的溫度,相同質量的溶劑)下,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說,各種固體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要用確切的數值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的能力,必須規定哪些條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種溶劑,還要規定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溫度下。

  師:還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生丙:還必須使溶液達到飽和。

  師:大家回答得很正確。科學上就是用“溶解度”來定量地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這樣規定的:[教師邊講邊板書]“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種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種溶劑,通常是指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查閱用實驗的方法測出的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學生查閱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師:大家查一下,在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數值是多少?

  生[齊]:31.6。

  師:用什么單位表示?

  生[齊]:用“克”表示。

  師: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

  生甲:表示在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鉀。師:他回答得是否準確?

  生丙:應該說:在20℃時,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能溶解31.6g

  師:正確。溶液的狀態只能用“飽和”或“不飽和”來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質的“多少”來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下面,根據溶解度的概念,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教師用投影儀,映示寫在膠片上的下列練習題]

  (1)20℃時,10g食鹽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2)20℃時,10g食鹽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飽和溶液,所以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10g。

  (3)20℃時,20g某物質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達到飽和,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時,碳酸鈣在100g水里,達到飽和時能溶解0.0013g。所以,20℃時碳酸鈣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師提問以上各題,學生都能指出1~3題中的錯誤。特別是第(3)題。學生認為,既然某物質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沒有剩余的固體物質,溶液就不是飽和狀態。所以,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說明,物質的溶解性不僅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為了確切地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應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溶解性是指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衡量物質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質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聯系。溶解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溫(20℃)時,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質;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質;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難溶物質。

  課后,請大家完成作業之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板書思考題】

  怎樣測定室溫下硝酸鉀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以學生親身參與的兩個“活動與探究”和兩個“討論”為線索組織教學過程。第一個活動后通過討論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個活動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過討論引出氣體溶解度的概念。

  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第一課時的重點、難點為以下三點:

  【重點、難點】

  1、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3、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及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 生已學了溶液的形成,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對生活中的現象 雖熟悉卻不一定會解釋,如家里沖糖水時,加到一定量時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節課通過一些生活中實驗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再精心設計幾個小實 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并討論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并會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

  【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四、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啟發——再現,引導——探究,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引入課題>

  我先設計了課堂小實驗“蔗糖和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由同學總結以下幾點:(1)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在一定量溶劑中_____(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條件下蔗糖比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溫下,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較。然后提問“食鹽從能溶到不能繼續溶解,溶液體現了幾種狀態?什么樣的狀態?”“如果要比較多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如還有味精、淀粉等物質)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創設這些情境與問題是為了把同學們引入角色,通過思考及回答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對兩個聯系生活實際似簡單又一下說不清的問題,激發了同學產生對知識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這時引入課題《溶解度》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點>

  在老師講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涵義后,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飽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的溶液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設計的是在飽和的食鹽溶液中加kmno4晶體。(投影)當同學們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擴散的現象時受到啟發,領悟到定義中“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是指原溶質,不是指其它溶質)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質)”,對書本上的定義有了完整、精確的理解。

  2、“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嗎?”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在兩個培養皿中盛相同體積的水,一個里面加食鹽(用藥匙大頭取),一個里面加熟石灰(用藥匙小頭取)。(投影)很明顯此時溶質取用量不同。攪拌后可見食鹽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飽和)。為了證明食鹽溶液未飽和再加食鹽少許,攪拌后仍全溶。觀察了這組實驗,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從實驗現象的啟迪中逐步對“飽和”和“濃”、“不飽和”與“稀”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嚴格的區分,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如果這組關系相互成立,必須滿足前提與條件。用實驗輔助教學后,使這個過去一直用數據來解釋的問題變得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這一教學過程是以探索性實驗為主要線索,以教師的設疑、演示、點拔和學生的觀察、分析、釋疑關聯互動為主要教學手段。因為通過直觀的實驗增加了同學的興趣,為啟發式教學創設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題目與之相結合,誘導和激發了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突破難點>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嗎?”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學生分組實驗:1.飽和食鹽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鹽;2.飽和硝酸鉀溶液加熱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鉀,再冷卻到室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很快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而自己總結出的規律比老師講很多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要強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數據表:

  在20℃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設問: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達到飽和”,并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數據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并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松地建立了。

  <鞏固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后,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后階段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濃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該物質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繼續溶解任何其他物 質的溶液;2)為何汗水帶有咸味?被汗水浸濕的衣服涼干后,常出現白色的斑跡,為什么?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加以說明:25℃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信息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我體會到啟發—研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本課中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溶解度》教案 篇8

  啟發—研究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教學形式,它的理論為教學提供了“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問題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激發學習動機”這樣一種有序發展的進程,不僅使化學學科知識得到系統完整的傳授,也使學生的思維素質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筆者在啟發—研究教學模式理論的指導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就初三化學《溶解度》這一章節教學中應用該模式談談如下認識。

  一、教學結構設計

  啟發—研究教學結構的設計是以激發思維作為主線去作用于學的,是根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系安排的,--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設問引疑使學生明確了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皢l”意在教師的精心引導,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認識過程,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造型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教學程序

  1.引入──激發探索動機

  新課的導入如果平鋪直敘往往沒有新意,一個成功的引入應該是立疑激趣,學生因為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會有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因而“引入”是戲劇的序幕,我在新課的引入中,就是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線索,以舊拓新,激其情引其疑,在引入中提出探索的課題。

  “溶解度”新課導入前,我設計了一個課堂小實驗,“蔗糖和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由同學總結以下幾點:(1)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在一定量溶劑中     (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條件下蔗糖比食鹽的溶解能力    (大、小)。(3)在不同的水溫下,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      (能、不能)比較。然后提問“食鹽從能溶到不能繼續溶解,溶液體現了幾種狀態?什么樣的狀態?”“如果要比較多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如還有味精、淀粉等物質)僅用“大”或 “小”能否分得清?”創設這些情境與問題是為了把同學們引入角色,通過思考及回答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對兩個聯系生活實際似簡單又一下說不清的問題,激發了同學產生對知識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這時引入課題 《溶解度》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2.研究──設疑與釋疑

  這一教學過程是以探索性實驗為主要線索,以教師的設疑、演示、點拔和學生的觀察、分析、釋疑關聯互動為主要教學手段。因為通過直觀的實驗增加了同學的興趣,為啟發式教學創設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題目與之相結合,誘導和激發了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在本課前述中引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概念以后,我推出了四個思考題。(略)怎樣引導同學去思考呢?我配套設計了四組演示實驗?對思考題(1)“飽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的溶液”我設計的是在飽和的食鹽溶液中加kmno4晶體。(投影)當同學們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擴散的現象時受到啟發,領悟到定義中“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墓獨溶質的溶液(是指原溶質,不是指甚它溶質)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是指任且溶質),對書本上的定義有了完整、精確的理解。對思考題(3)“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我設計了在兩個培養皿中盛相同體積的水,一個里面加食鹽(用藥匙大頭取),一個里面加熟石灰(用藥匙小頭取)。(投影)很明顯此時溶質取用量不同。攪拌后可見食鹽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飽和)。為了證明食鹽溶液未飽和再加食鹽少許,攪拌后仍全溶。觀察了這組實驗,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從實驗現象的啟迪中逐步對“飽和”和“濃”、“不飽和”與“稀”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嚴格的區分,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如果這組關系相互成立,必須滿足前提與條件。用實驗輔助教學后,使這個過去一直用數據來解釋的問題變得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3.發現──歸納與總結

  歸納與總結是將探求到的個別的具體的結論經過分析綜合納入知識體系的框架之中,使獲得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這種歸納總結如果是在學生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概念網絡,知識點就不再成為零落、枯燥的定義。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數據表

  在20 ℃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我引導設間: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 ℃、100克水、達到飽和”,并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數據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并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 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松地建立了。

  4.遷移──鞏固與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后,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后階段我設置了這樣一類變式問題: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并加以說明。(1) 25 ℃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10克/100克水?(其余題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信息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三、教后感

  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溶解度》教學中的應用是我多年來教學實踐經驗的結果。我體會到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 “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啟發—研究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突出以學生為主導,以啟發思維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同時在開展智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和調動非智力因素。如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提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戰勝困難的品格意志;營造氣氛—融洽師生感情,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使讀書學習不再單純為了接受書本知識,而成為思想、知識、心理品質的陶冶與發展。本課中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溶解度》教案(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溶解度 教案(二)

    溶解度 教案(三)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 溶解度 教案(二)

    溶解度 教案(三)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 溶解度 教案(一)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

  • 溶解度 教案(二)

    溶解度 教案(三)一、教學目標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2.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 溶解度 教案(一)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

  • 《元素》教案(通用6篇)

    一、 教學目的要求: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2. 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精選3篇)

    分子和原子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級化學課標實驗教科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探究點.本課題在教科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中,我按如下特點進行設計. 1、體現課改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選4篇)

    課題名稱: 3~2分子和原子課型: 新授課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來探討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總質量與生成物總質量之間的關系,開始了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的過渡,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書寫和計算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

  • 九年級化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国产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址 | 精品区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 亚洲国产精品大学美女久久久爽 | 日本xx18 |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6080一级 | 在线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 最新国产亚洲亚洲精品a |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孩交精品乱子片 | 青青草中文 | 日韩第一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操操操操操网 | 操草视频| 色av一区 | 青青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av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黄一级片 | 久草av在线播放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不卡 | 久久人人九九 | 欧美人与拘性视交 | 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 中文字幕日本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AV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欧美大喷水吹潮视频十大 | 嫩草成人在线 | 亚洲特级片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